我很好。真的?

4968
贊助本文

“In and through need and the mutual confession of our brokenness we share in each other’s lives.”
—Andrew Root, The Relational Pastor

每個上教會聚會的人都會面對一個潛在的試探。這個試探來得讓人措手不及,有時還沒意識過來,就已經向它豎白旗了。這個試探就是當有人問你:「你好嗎?」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回答。

有時,我們解讀他人的問候是一種禮貌,因此也禮貌性地點點頭,反射性地回一句:「還可以。」有時,我們並不想停下來和他人分享,因為手邊還有事要做,還有人要找,因此匆匆敷衍過去。還有些時候,明明不好,但並不覺得對方真的關心,於是選擇鎖住自己的心。不論出於什麼原因,我們大多數選擇用「不誠實」的方式回答這問題。

其實我們都渴望有人真心關心我們過得好不好;不是為了打招呼之後要談的事,也不是禮貌性的問候,而是真的發自內心關心我這個人。我們渴望被看見,被聽見,被接納。但在成長的過程中,太多的失望和受傷讓我們學會壓抑這些渴望。

好人俱樂部?

不知從何開始,人們認為教會應該是一群「好人」聚集的地方,也應該以「好人」的形象出現。因此不論前一刻在家裡夫妻吵得如何兇,或是父母與子女為著雞毛蒜皮的小事在冷戰,一到了教會,我們努力把自己包裝好,不讓人看出破綻;如果裝不下去,乾脆那週不去教會聚會。

基督徒的虛偽,有時並不是故意的,而是出於好意。何必把自己的壞心情分享給他人?何必一副臭臉與他人團契?何必把自己受傷的心向人攤開?於是,為了讓別人舒服一點,我們選擇「犧牲」一下,隱藏自己破碎的一面。

還有些時候,教會中的同工已習慣當一個關懷者,而不習慣被關懷。因此,當有人問候我們時,我們下意識地謝絕對方的關心,並努力尋找能關心他人的地方。習慣關懷別人的人有個盲點,就是假設關懷是可以永遠是單向的。然而,團契的真諦永遠是雙向的,我們關懷他人,同時也擁抱他人對我們的關懷。

也許,人在教會中無法經歷醫治,真正的原因不是因為神不能或不願,而是因為我們不願意在彼此面前承認自己的「傷痕」與「破碎」,需要「醫治」和「恢復」。於是一群病人,聚在一起假裝都痊癒了,一直撐到假裝不下去時,就選擇退出,離開教會,離開基督徒的群體,然後對自己和他人說:「我給過上帝和祂的教會機會了,但沒用!」

另一種可能

如果,我們選擇停止假裝健康,而真誠向彼此敞開自己的傷痕。如果,我們停止禮貌性的問候和回應,而選擇真實的關心和分享。如果,我們在教會不只分享人生中那些美好的經歷,也能一起分享生活中真實的挑戰和挫折。如果…那麼,教會生活將不再「虛偽」地應付他人,而是「真實」地邀請他人進入我們的生命。

當耶穌與一群破碎和被排擠的人一起吃飯的時候,當時的宗教和社會領袖很不舒服,和耶穌的門徒抱怨他們的老師。耶穌回答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馬可福音2章17節)

當時的宗教和社會領袖一直不明白為何耶穌願意和這些「破碎」的人用餐,分享生命,然而耶穌指出破碎是人類普遍的現況,要不承認,接受恩典,尋求醫治;要不繼續否認,拒絕恩典,努力硬撐。法利賽人沒有看出來,如果耶穌不願與破碎的人用餐,那麼自己也不可能與耶穌一起用餐。

基督徒不只在分享生命的祝福中團契,也在分享彼此的破碎中團契。教會,是一群承認自己有問題的人。如果你認同這才是教會,那這禮拜,讓我們一起學習向問候我們的人敞開,同時真心問候他人。當我們問他人「好不好?」時,也許可以再加一句,「我是認真的,你過得好不好?」

(封面圖片來自:rockindave1 via Visual Hunt / CC BY

作者簡介/董家驊
美國富樂神學院神學博士,現居洛杉磯,牧養教會,喜歡對話。
生活在消費主義當道的北美社會,不時需要自覺地抗拒這種生活方式和文化,學習在耶穌門徒的群體中忠心跟隨耶穌。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