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莫特曼一起上教會

5185
贊助本文

曾有人開玩笑說到,在強調多元文化的美國,種族與種族之間分隔最明顯的時刻是週日上午。非裔美人參加非裔美人教會,亞裔美人參加亞裔美人教會,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群體參加由自己群體所建立的移民教會。美國如此,世界其他地方的教會是否也是如此?

除了種族的隔閡,文化和社會經濟階層的不同也往往把上帝的百姓區隔開來。有一次和一位來自印度的天主教神學教授閒聊時,他分享種姓制度在今天的印度雖然已有所改善,但影響仍根深蒂固。他感嘆早期天主教教會甚至需要在同一個村落蓋兩座教堂,一座讓上層階級的人望彌撒,一座給賤民階級的人望彌撒。

一不小心,今日的教會就放棄了上帝對教會的呼召,不再反應上帝國的聖潔、多元和豐富,而是在反應這世上的主流價值,依著種族、文化和社經階級之藩籬相互隔離,甚至對立。

在絕望中尋找盼望

德國改革宗神學家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生於1926年,1944年被徵召進入納粹德軍。隔年納粹德國在二戰中投降,莫特曼在戰俘營中度過了兩年,親眼目睹納粹德國的崛起、惡行和倒塌,對德國文化的盼望和驕傲完全瓦解,在絕望中懊悔自己所參與的集體罪行;在這絕望中,年輕的莫特曼開始在基督信仰中尋找和思索「盼望」。

莫特曼強調世界的盼望牢牢根植於上帝在歷史中的作為—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和復活,而非任何個人、民族或文化。在基督的十字架和復活中,上帝帶給世界新的生命和盼望。教會是活在這盼望中的群體,向上帝和向未來開放,在這盼望中實踐生活(註1)。

莫特曼的三一神論

莫特曼的的三一神論是從在歷史中啟示自己的上帝之三個不同位格出發,強調三一上帝之間的平等相互之關係,反對以上對下的階層關係或獨尊聖父的框架來理解聖父、聖子和聖靈之間的互動。

莫特曼批判「抽象的一神論」(abstract monotheism),認為這種一神論往往變成為極權統治背書的神學論述,支持專制的教會治理。他認為三一上帝之間不存在著階級關係,而是「平等位格的團契」,一個相互友愛的群體(註2)。 也許因他曾見過人們對領袖崇拜帶給整個民族的厄運,因此使他對極權專制的體制非常反感,也不信任專制的領袖,這一點也反映在他的三一神論上。

莫特曼的教會論

莫特曼的教會觀可說是從他對三一上帝理解而延伸出來的,從三一神之間的關係來理解教會的本質,以及信徒該如何與彼此和世界相處;其主要的教會論著作為《聖靈大能中的教會》(The Church in the Power of the Spirit)。

莫特曼認為所有的事物都從在於關係中,教會亦然。三一上帝自己是在三位一體的關係中存在;教會也需要在關係的脈絡下來被理解,而不是獨立存在的實體。教會的本質、使命和功能只有在與他者的關係中才能被理解(註3)。 教會不為自己存在,而是一個向著上帝和世界,為上帝和世界而存在的群體,是服事的和宣教的教會。

這樣的一個為著上帝和世界存在的教會,其本質是一個開放的團契(open fellowship),而不是一個專制極權的群體。三一上帝邀請人們加入這神聖的團契—一個敞開和包容的團契(註4)。 教會同時也是一個平等位格之間的團契(a fellowship of equals)(註5); 基督徒的教會生活應該反映三一神與彼此之間的關係,不具有階級性,而是彼此尊重和相愛,相互忠誠。

對今日華人教會的提醒

在華人的歷史記憶中,專權的帝制主導著我們對群體的想像,因此大家長式的領導風格一不小心就變成一人獨大的專制領導。莫特曼的神學提醒教會,弟兄姊妹之間不存在著上下的階級關係,而是擔任不同角色和職分的平等人士。

莫特曼的教會論也指出,教會被呼召成為一個打破種族、社會和經濟界限的群體,在這群體中,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參與在彼此的生命中,相互服事,相互影響。那些在世俗社會中界定人們的身分,使人們形成一個又一個封閉群體的文化標籤和身分認同已在基督的作為中已被拆毀。

莫特曼見證了納粹德國的興衰,深刻認識到一個群體的盼望若建立在一個人身上,其結果將是悲劇。世界真正的盼望不是建立在任何一個領袖身上,教會的盼望也非建立在優秀的主任牧師或領導人上,而是在上帝的應許上。

教會要向上帝和上帝的未來敞開,意味著教會要容許上帝被擴張,不被過去經驗和文化所限制。這種敞開,使教會不被族群文化或階級意識所限制,不讓過去的實踐決定未來的實踐,而是在三一上帝的引導中,不斷更新,使教會朝向上帝的未來前進。這向上帝的未來敞開的信念,提供華人教會在信仰反省和實踐上更新的神學基礎,也重新提醒教會想像力和創意在信仰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會同時是個向彼此敞開,容許他人參與在自己的生命中,同時參與在他人的生命中的群體。在教會生活中,基督徒被呼召成為生命共同體,因著信靠耶穌和祂的呼召,學習過彼此委身的生活。新約聖經一再強調相互關係(mutuality)在教會中的重要(註6)。 在這樣的群體中,帶領者與被帶領者之間不是上下的關係,而是夥伴的關係,彼此服事,彼此成全,彼此相愛。

最後,教會最重要的任務不是維護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是面向三一上帝忠於祂的呼召,面向世界忠於所領受的使命。維持一間教會的運作和發展是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若是教會不再回應上帝的使命,教會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使命和意義。

註:
1.Jürgen Moltmann, Theology of Hope: On the Ground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a Christian Eschatology (London: SCM, 1967), 93.
2.Jürgen Moltmann, Trinity and the Kingdom of God (London: SCM, 1981), 17-19.
3.Jürgen Moltmann, The Church in the Power of the Spirit: A Contribution to Messianic Ecclesiology (Minneapolis, MN: Fortress, 1993), 19.
4.卡維里(Veli-Matti Kärkkäinen)著,陳永財譯,《教會論:全球導覽》(香港:基道,2010),178-179。
5.Jürgen Moltmann, The Church in the Power of the Spirit, 121.
6.Gerhard Lohfink, Jesus and Community, (Philadelphia, PA: Fortress, 1984), 99-100.

(封面圖片出自:Beijing Forum

作者簡介/董家驊
美國富樂神學院神學博士,現居洛杉磯,牧養教會,喜歡對話。
生活在消費主義當道的北美社會,不時需要自覺地抗拒這種生活方式和文化,學習在耶穌門徒的群體中忠心跟隨耶穌。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