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奈的花園

3872
贊助本文

無私的花園

位於烏普薩拉市中心、市立圖書館對面、有座黃色圍牆圍起來的花園,從牆邊到菲利斯河邊咖啡店林立,這裡就是著名的「林奈花園」(Linnéträgåden)。在有些人可能讀過張文亮教授介紹生物學之父林奈(Carl von Linné 1707~1778)的文章和書籍,也許有不少人知道,若不是這個花園作為他的研究重心,林奈大概就很難成為全世界最有名的瑞典人,恐怕也不會有他在生物學上的貢獻。但其實這個花園不是林奈的。

這塊的地本來是天文學暨醫學教授司坦由(Olaus Stenius 1597~1660)的花園用地,老教授膝下無子女,於是將花園轉送給他的優秀學生、首先發現淋巴管的老呂貝克(Olof Rudbeck d.ä. 1630~1702),老呂貝克用心經營花園、也為花園裡所有的植物彙編成冊。他在青壯年時就將這個用心經營的花園轉捐贈給烏普薩拉大學,為了讓更多年輕學子可以一起在花園裡觀察、研究。

老呂貝克一生為1萬1000種植物畫了圖鑑,在71歲那年(1701年)出版了第一冊圖鑑,隔年出版第二冊,不料1702年5月15日烏普薩拉大火,全城幾乎燒為灰燼,著作等身的他,大部分的著作和甫出版的植物圖鑑木刻版也付之一炬。老呂貝克大受打擊,同年9月17日去世,人生的最後幾個月仍盡心為烏普薩拉的重建規劃藍圖。

大學花園在大火後幾乎全是荒煙蔓草,老呂貝克過世後,花園的維護就交給兒子小呂貝克(Olof Rudbeck d.y. 1660~1740)。以雙名法為植物命名的林奈,就是小呂貝克的學生,林奈後來以老師的名字為金光菊屬命名(Rudbeckia)。

林奈也是在這花園裡巧遇他的另一位指導教授老攝氏(Olof Celsius d.ä. 1670~1756,也就是制定公制溫度量表的那位攝氏的叔父),1741年林奈才接掌大學花園,將花園改規劃為單年生與多年生植物兩大區,並為了經營足以種植香蕉的溫室所費不貲。

科學家的基督信仰

有些人可能知道林奈是牧師之子,他的指導教授老攝氏不但是植物學家、語言學家,也是牧師;用心經營並捐贈花園的老呂貝克是主教之子,最初擁有這塊地的司坦由則是烏普薩拉大主教的外孫。簡言之,這些人都是牧師或主教的子弟。

在那個教育不普及時代的歐洲,教會扮演教育與傳遞知識的角色,時間長達近千年。許多人認為,這些科學家都來自牧者的家庭,只能解讀為他們都「出身書香門第」的相同背景;但或許正因為他們是傳道人的孩子,讓他們「不只是」出身書香世家而已,同時也能讓人從他們無私的抉擇、畢生的志業看出,基督的奉獻精神在他們身上潛移默化的結果。

160806-2

這些科學家專注熱情在追求真理的事上,並且為了讓一代又一代的人能熱情地追求真理,不計代價地預備、維護一個培育熱情的園地。他們在所託之事、本不為自己牟利的事上盡忠,是為了服務更多的人,這豈不也是「一粒麥落在地裡,是為了結出更多的子粒」的實踐嗎?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環境裡,不單單只有林奈這一位敬虔的自然科學家,這是一群對近代科學極有貢獻的科學家,由他們的著作和日記顯示,這些科學家也都深刻信仰基督,他們非但未曾認為科學與基督信仰有任何衝突,甚至都從科學看到上帝創造的奇妙與秩序,基督信仰是他們求真、求知的動力與源頭。

百年樹人的理想

回望我國,興辦歐式大學教育也不過百餘年來的事,期間還歷經戰爭等動盪的中斷,經驗與學術尚且不夠深厚、多元,我們追求排名、積分、impact factor,以求迎頭趕上,但幾十年的功夫,如何能與數百年的基業一較高下?即使短時間以血汗拼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但畢竟效期短暫,甚至相互排擠、黨同伐異的事還層出不窮。

人的一生不過短短數十載,學術生涯更短暫,「百年樹人」的理想遠超出一代人的能力所及,若沒有永恆的觀照,如何能為幾百年後的社會預備棟樑?經營一個永續發展的學術環境,也像精心維護一個花園,得要預見多年生植物的後續發展,也要每年不厭其煩地種下單年生植物。

理想的實踐不像蓋校舍、購置儀器這樣立竿見影,需要長久的耐心培育一代又一代的人手,無私、默默地經營一個學術群體,和一個資源共享、不為私人獨占、屬於社會全體的環境,不畏挫折、不怕平凡、不炒短線,與天下英才一起追尋真理、累積知識,不求回報地彼此幫助,謀求人類全體的福祉。

但在我們三步併作兩步、汲汲於與歐美大學同步,將基督宗教的影響自各領域的知識體系中刨除、以追求學術獨立的假象時,基督信仰核心的捨己、奉獻與理想性,也許正是我國大學教育、學術工作「還沒來得及」學到的精闢之處。當前國內各大學紛紛整併、轉型之時,對「百年樹人」理想的追求,或許值得三思。

(封面照片出自;Les_Stockton / CC BY-NC-SA

作者簡介:莊郁馨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德文翻譯,長年接觸歐洲文化,現居瑞典烏普薩拉,目前正努力學習瑞典文。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