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大門為誰開

5503
贊助本文

有對在國外留學相識相戀的青年,計畫趁年底聖誕假期回台灣結婚。這對新人在國外經常到教會參加同學朋友的婚禮,很羨慕在教堂牽手走紅毯,牧師證婚,接受眾人祝福的感覺,喜歡教會婚禮浪漫溫馨的氣氛。而且雙方家長都認為,基督教婚禮儀式最為簡單隆重又深具意義,敲定婚禮日期後,聯絡地點卻遇到困難。

「我們想借用教會結婚,但我們兩人都不是基督徒。」新人委託一位基督徒朋友代為詢問幾間台北市、新北市的教會,共同點是教堂建築外觀典雅,禮拜堂空間寬敞且都回應:「教會很樂意提供婚禮場地,但結婚的男女雙方必須至少有一位已經受洗的基督徒或天主教徒,或者在這間教會慕道一段時間,且確定即將受洗,如果兩位新人都不是基督徒,只能說聲抱歉。因為教會有場地使用規定,很難破例。」

這對在國外生活多年的新人印象裡,很多同學和朋友都在教會結婚,而且大多不是基督徒,教會婚禮應該不限「已經受洗的基督徒」,新人瞭解和尊重教會的場地使用規定,還是覺得淡淡的失望。朋友除了繼續詢問其他的教會外,同時建議新人,如果真的借不到教會,可以改為在宴客場所舉行結婚禮拜,邀請牧師主持證婚。

「牧師會替不是基督徒,甚至其他宗教的新人證婚嗎?如果沒有牧師可以替我們證婚,那該怎辦呢?我們也很想得到上帝的祝福,雖然我們還不是基督徒。」新人對基督徒朋友說出內心的焦慮。

新人為了達成在教堂結婚的心願,表達可考慮受洗,可是,教會又不像寺廟隨時可以進去拜拜,教堂沒人帶領,不知道要怎樣進去!突然發現,要走進教會,原來有「門檻」的,想要受洗,也不是光靠「心靈和誠實」、「口裡承認,心裡相信」那麼簡單,各個宗派、教會有不同規定,也類似學歷認證一般,在某個教會受洗,不見得在另一個教會被承認,點水禮、浸禮……每個教會的看法不同。

好不容易某個禮拜日到教會做禮拜,與參加教堂婚禮的感受又大不相同,歡迎新朋友時,讓想保持低調的「新人」感到尷尬,聖經、聖詩不知從哪翻起?何時該起立坐下,唱歌到底要不要舉手?對頭一次走進主日禮拜的「新人」來說,光是要搞清楚這些,就很難安心做禮拜,招待人員協助「新人」的立意雖好,卻難免讓「新人」覺得尷尬和不好意思。

讓新人傷腦筋的是信徒間說話有特別的「術語」,例如,互稱「同工」,卻不是「童工」,而是在教會裡共同做事。「交通、分享」是聊天說話,交流互動,卻不是交通路況的分享。「屬靈」不是「士林」的台語發音(Sū-lîm),也不是「數零錢」的簡稱。聽到「恩膏」,卻不知道哪裡有賣「恩膏」?不知道「恩膏」跟「悠悠藥膏」哪個比較有效?

互道「平安」,如果覺得不平安,睡不好、不舒服,一定要回應「平安」嗎,可以簡單說「Hi」或「您好」嗎?「阿們」到底在「阿」什麼?「愛餐」不是「聖餐」,「聖餐」不是「愛餐」。「退修會」不是退休人士聚會!講道會聽到「命定」、「轉化」、「翻轉」、「肢體」、「重生」、「見證」、「服事」、「中保」、「異象」、「負擔」、「三位一體」、「哈利路亞」……等一大堆專業名詞、術語行話,比幫派黑話還要複雜,到教會做禮拜彷彿來到另一個世界。

折騰了好一陣子,這對新人決定在某個佈置類似教堂的婚宴會館舉辦婚禮,且不再考慮請牧師證婚。

因為,新人聽說多數牧師不太願意替非基督徒證婚,新人覺得牧師不太好相處,有一堆規矩,有架子身段,講話深奧難懂。如果牧師又要求一定「婚姻輔導」,連新人都不太認識,究竟要怎樣輔導?聽說有牧師連新人之間的親密行為也要問個清楚,「拜託,管那麼多幹麻!」

令新人感到困惑的是「上帝、耶穌會因為有人沒洗禮而不祝福他/她們嗎?即使結婚前『做』了,上帝、耶穌會懲罰我們,審判下地獄嗎?耶穌不是最有愛,最包容,能夠接納所有的人嗎?為何走到教會裡,才覺得上帝、耶穌竟然是那麼難以親近。」

以上,是自己最近遇到事情。那對「新人」是多年好友的家人,自己擔任傳道師,又是好友的親友中唯一的基督徒,我就是那個協助詢問教會婚禮場地的「基督徒朋友」。

那對「新人」覺得進入教會十分困難,提醒我深刻反省,原來走出基督徒和教會的「同溫層」,從「外人」的眼光來看,基督徒和教會那是另一個世界,充斥著區分圈內、圈外的「術語」、「規範」、「禮儀」等等,如同初代教會裡面「猶太人」和「外邦人」的區別,而現代教會儼然也有某種「割禮」或「律法」,其運作型態又比主後一世紀保羅宣教時的初代教會,更加細緻又複雜。

現代教會充斥著各種成文不成文規矩和潛規則,加上使用的語言和教會裡的「術語」、「行話」,很容易分別出基督徒與非基督徒,教會應當要效法耶穌走入世界,然而,外人要進入教會,談何容易。

保羅當年努力去除教會以猶太律法的作為信仰標準,「不再有希臘人或猶太人的區分;也不再有受割禮,不受割禮,野蠻的,未開化的,奴隸或自由人等的分別。基督就是一切,基督貫徹一切。」(歌羅西書3章11節),無論身分、背景、族群、性別,「在基督裡」的每個人都是上主恩典的子民,歡迎接納所有的人們。

但是,過了2000年,許多教會高喊「無牆的教會」 ,卻有意無意間,築起一道道無形的高牆,設置更高的門檻,讓想要踏入教會的人感到望而卻步!如果保羅活在今天,恐怕會覺得更加憂心和憤怒。

教會的大門究竟為誰開?願主憐憫幫助!

(封面相片來源:Adam Jones, Ph.D. – Global Photo Archive / CC BY-SA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5 意見

  1. 我是難以想像會有人,如此不尊重宗教文化,試問,會有人到佛光山舉行婚禮嗎? 那邊是「出家人」的地方……….

  2. 曾有人問過這樣的問題:教會為什麼要設門禁,不能24小時開放讓人可以隨時隨地來禱告?這樣不是給人有隔閡感嗎?可以思考幾個問題:
    一、教會如果不設門禁,像一般的佛堂寺廟一樣,隨時隨地可以讓人24小時來禱告,就不會讓人有隔閡感,願意來到教會?(建議看看當今歐美國家的教會現況)
    二、反過來想:教會如果設立了門禁,讓人某些時段無法自由進出教會禱告,就會使人覺得有隔閡感而無法進入教會,人數就無法增長?
    同樣的邏輯,也可以拿來思考文章中點出的問題:
    一、當新人想借教會結婚,希望牧師祝福,但被牧師以「非信徒未上婚姻輔導」為由婉拒,代表教會「築起了一座高牆讓人望而卻步」,讓人覺得有隔閡而不來教會?
    二、如果反過來說,就算牧師願意為新人祝福,從此高牆就倒下,就可以贏得了許多未信者的好感,教會人數也就可以跟著增多?

  3. 教會為需要救恩的人而開 而不是需要結婚的人而開
    教會為願意歸服基督願意認識祂的人而開 而不是只求自己祝福以自己的眼光看為神的人而開

    求主憐憫 叫稱為祂民下的子民 脫離世俗及新世紀思潮的影響

  4. 大部分的基督徒都會同意教會≠教堂(林前3:17)。然而教堂中可以做那些事呢?如果教堂屬於教會的,身為神管家的教會就有責任決定那些事可以做那些事不可以做。‭教會的肢體在決定這事的時候應當考慮到羅馬書‬ ‭14:22-23的教導:“你所信的,你自己要在 神面前持守。人在經自己考驗後認可的事上能夠不自責,他就有福了。 但如果有人存著疑惑的心去吃,他就被定罪了,因為他不是出於信心。凡不是出於信心的,都是罪。”

    這篇文章講到「進教會的門檻」是我們應當思考的問題。保羅在‭‭哥林多前書‬ ‭9:19‬, 22-23說:“我雖然自由,不受任何人管轄,但我自願成為眾人的奴僕,為的是要多得一些人。… 對怎麼樣的人,我就作怎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一些人。 我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福音的緣故,好讓我與別人同享福音的好處。”我們不應該也不可以改變福音的信息但是應該考慮如何用一般人可以理解的話語與人溝通。保羅在‭‭哥林多前書‬ ‭2:4-5‬ ‭說:“我說的話、講的道,都不是用智慧的話去說服人,而是用聖靈和能力來證明, 使你們的信不是憑著人的智慧,而是憑著 神的能力。”願神幫助我們如何分享祂的好消息。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