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墙为谁而筑?──习以为常系列之三

3103
赞助本文

有没有哪些人、哪一群人,是你宁可跟他们保持礼貌或安全的距离的?(说不定也带着一点微微的、出于怜悯的不屑)他们最好与你井水河水不犯、不要找你麻烦。他们是谁?是哪些人?

筑起高墙

即使教宗的谴责言犹在耳,以色列围堵巴勒斯坦的高墙丝毫没有松动的迹象,美国总统候选人之一也宣称当选后要在美墨边境筑起高墙,现在英国也打算跟进,计划在法国境内的加莱(Calais),建造一堵高4公尺、长1公里多的围墙,以防堵难民自法国边境进入英国。

为什么需要高墙来防堵?害怕有更多人来抢夺有限的社会资源、分食富足社会的成果?除了防堵,没有更好的方法了吗?盖高墙的手段可一点也不先进,中国的万里长城两千多年前就已筑起,历来还有多次大规模修缮纪录,以确保长城的防堵与区隔功能。

在比长城更早以先的上古时期,人类应该就曾进行过一项伟大的工程,这划时代的造镇计划包含一栋塔顶通天的建筑,叫「巴别塔」,意思是「搅乱了」,同时它也叫「阿爸上帝的城」。

上帝扰乱了「我」与「他人」之间的语言,祂取走了「我」与「他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彼此信赖、和谐和安适,上帝也破坏了「我」和「我们」引以为傲的东西。祂收走、破坏了某些我曾自在地生活在其中却毫无所觉的东西,让我的骄傲显露出来,即使是我不见得愿意承认的骄傲,如今上帝一出手,骄傲幻灭了。

高墙的本质

高墙要把什么阻挡在外面?是话不投机、语言不通的某些人?语言的分歧只是隔阂与误解持续累积的现象。问题从来不在语言本身。误解来自缺乏理解的空间,与缺乏期待:不想知道得太多,不求甚解比较安全。或许让我们想与之保持安全距离的,是真相和真理?因为这些我们承受不起,「小确幸」够让人满足的了。有人干脆说,因为是「真的」,所以很麻烦。

「真理是什么?」这是彼拉多的千古名问(约翰福音18章38节)。耶稣,上帝的儿子、真理的体现,站在他的对面,与他四目相对。他在审讯这个人之后,发现了这直指真理的真相,但这让他万分麻烦,在犹太人暴动的威胁和镇压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他只想尽快把这个形同烫手山竽的真相丢开,他想借助群众之力,逃避自己无力救援无辜者的懦弱、与骄傲的幻灭。

或许这跟长城的道理相同?国力强盛时期长城荒圮,长城坚固屹立时表示国立衰颓、无力维持与外人来往。兴建巴别塔的目的也是避免继续流浪。傲人建筑的根基是缺乏自信与实力,勉力维持繁荣安定的虚像。

安置难民、使外来移民融入社会,确实不容易,必须长期投入庞大的教育资源、人力和物力,但国力并不是招安的先决条件,经济衰退的希腊和自身难保的土耳其,早已向这些人伸出援手。以国力不振、经济萧条、距离遥远来逃避难民问题,就像彼拉多以暴动的可能性和镇压兵力不足为借口,来逃避救援无辜者。

要使多元文化真正融合,必须首先除去本地住民那躲藏在群众、高墙、巴别塔之后的骄傲。但为了选票、自身利益和安全,不少人做了跟彼拉多一样的选择。

只有叙利亚有难民?

东亚也有难民,但我们不喜欢、不想要看见他们,以为自己离他们很远。我们习惯把海峡当作无形的墙,把敌人挡在外面,我们只要经济利益,不要东南亚邻居的文化、不想认识他们更多。即使台湾是移民社会,却对其他较晚到的移民不友善,虽然晚近移民与移工同样对社会有贡献,但许多台湾人、包括某些台湾的基督徒,仍用难听的话讲他们、对他们说难听话,甚至待他们如次等人、如奴隶!

连移民我们都不接纳了,如何谈收容难民?如果连救援难民的行动都没有,哪有立场批评其他国家的收治难民政策?台湾人习惯捐钱做爱心,钱能解决的都算小事,但捐钱不会使我们与无辜者四目相对,捐钱能让我们继续舒适地躲在高墙之后,耽溺于金钱的骄傲与安全感。

请想想基督站在无辜者的身后,我们若想就近基督,必须先放下自己的骄傲,不再给那些比我家族更晚到的移民贴标签、不再区分彼此,「废话!我们都是台湾人!」给予难民金钱之外的实质帮助,才有可能是我们的下一步,「一起在这美丽之岛谋求共同的未来」。

在瑞典投身移民教育工作的托雷多(Carlos Toledo)有句名言:「虽然移民与难民一开始耗费许多社会资源,但等他们站稳脚步,他们一样可以回馈社会,甚至回馈世界。」若只着眼在外来人口瓜分有限资源,其实并不正确,而且会把自己的格局越做越小。

基督当然不小家子气,祂面对彼拉多、彼时世界上最大帝国的代表时说:「我的国度不属于这世界。」(约翰福音18章36节)祂的国度超越世上任一国族,也不属于单一文化。以为基督教文化根植于欧洲与北美文化,是对教会历史不正确的认知。「教会」原本就由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建立起来,多元文化可说是教会的本质,我们若从不同文化的教会,继承更丰富的敬拜方式,不是很好吗?

从不同的文化出发一同颂赞、敬拜,用不同的语言同声祈唸主祷文、同声告白信仰,是多么值得追求的美丽境界!如此我们也能跟世界上所有的岛屿一同欢欣神掌权。(诗篇97篇1节)

(封面图片来源:”The Tower of Babel” (1563) By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赞助本文
已赞助人数:0人
已赞助金额:0元

发表评论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