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又窮又落後的瑞典走來 ──《窮佃農》之歌

4102
贊助本文

現今的瑞典給人的印象是「進步」、人均所得高的國家,其實並不很久以前的20世紀初,瑞典窮得逼使大量人民外流,走不了的甚至落入不得不「典當」或賣小孩的境地。

瑞典國寶級女作家林格倫(Astrid Lindgren 1907~2002)受同胞的愛戴不墜,新舊版20克朗鈔票上都是她,著名小說之一《呂內貝里亞的艾米爾》(Emil i Lönneberga)翻拍成電影時,她也為片中歌曲寫詞,相當膾炙人口的一首是《窮佃農》(Fattig Bonddräng)。

瑞典新版20克朗鈔票
瑞典新版20克朗鈔票

這首歌共七節,由窮佃農自述粗重的農活讓他從早忙到晚,禮拜一忙到禮拜六,週末找人打架、跟女孩子休息,讓他覺得自己還活著,禮拜天牧師希望大家去禮拜,但他通常在睡覺,因為他不像牧師那樣禮拜一可以睡整天。窮佃農只能持續操勞到死,每個週末犯的罪讓他覺得自己讓上帝失望了。但上帝接納他,欣賞他工作的永恆價值,並賜給他永遠的安息。

窮佃農在地上得不到休息,無法從人類社會得到的欣賞與諒解,在上帝永恆的安息裡祂將定義他工作的價值。但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只能等到」永恆的安息,辛勤才能得到肯定嗎?一個社會為什麼缺乏欣賞和諒解?

真正的「進步」

令人驚訝的是,台灣人現在認為瑞典「先進」的地方,幾乎都是在短短幾十年之內趕上的,百年前的瑞典以農立國,幾乎沒什麼重工業,又窮又落後,女權甚至比中國還晚覺醒。但台灣和瑞典同樣在短短幾十年間經歷現代化、工業化、脫貧致富、都市化、人口老化、兩性平權、家庭多元、性別多元等劇烈的社會變化,為什麼瑞典多元卻祥和?

或許有些人已經猜到了,大多數的瑞典人有很清晰的倫理概念,即使未必是基督教倫理,畢竟瑞典20%人口是穆斯林,但「有位格的至善」確實是大家普遍接受的概念。學校的倫理教育雖然迴避鮮明的基督宗教色彩,簡化地稱之為庶民文化,卻是採取我諧謔為「最大公約數」的政策和「最小公倍數」的強化,再三強調兩個宗教共同之處,刻意輕描淡寫相異之處,同時集中火力加強宣導平權和反霸凌的學習及工作環境。

專注在腳下的每一步,坦白說無法走得快、走得遠;定睛在遠方的目標,則能方向明確、步伐堅定地快速移動。

法律不禁止的事

雖然瑞典人認為「照顧小孩由國家社會共同負擔」,但小孩的道德教育卻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否則即使親生也會被視為「不適任的父母」。

這點跟許多家長的觀念是不同的,我們很少從「永在的至善」的觀點來自我要求或彼此約束,有不少人認為,只要不犯法就好,甚至違反了一點法規(例如交通規則)、只要大家都這樣做就沒有關係,就算犯法被抓到了,拗一拗、鑽一鑽,說不定也不用負什麼法律責任。

理論上,法律是「最低」道德要求,但實務上,因為我們普遍自律不嚴、自我要求不高,導致法律成了「較高的」、頂多是「一般高」道德要求!於是,要修改法律的限制,有時就會被視為是「降低道德標準」的做法。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規範」這句話,雖然這是我在國中公民與倫理課背下來的知識,卻是來瑞典之後,才實際在瑞典社會見識到「高於法律的道德要求」,竟促成自由卻高度自制、多元卻祥和的氛圍。重點差異就在這裡:瑞典人即使有非常寬鬆的法律,但不代表你要這樣做,也不代表社會期待你這樣做!

所以,雖然瑞典教會的牧師「可以」幫同性戀伴侶證婚,但國家或教會無權要求個別牧師這樣做!換句話說,同志婚姻在瑞典是合法的,同志可以在教堂由牧師證婚,但是,不保證同志找得到牧師來證婚。

不是只有同志婚姻這樣(不是針對同志),今年春天也通過一條法律,開放捐贈精子與卵子的匿名性,所以一名婦女「可以」接受匿名者的精子與卵子受精後植入體內受孕,這樣在瑞典是合法的,但,目前瑞典有能力做這樣手術的醫師和醫院全部都表示,不願意進行這樣的手術。

瑞典人似乎認為,法律是約束,國家對人民的約束越少,人民越自由,但個人必須負起責任,否則會受到社群力量的制裁,恐怕連房子都沒得住,帳戶也可能會被銀行凍結,不但無法獲得信貸,也很難在其他銀行新開戶。(補充說明,瑞典也和其他北歐國家一樣,即將邁向無紙化金融,所以,如果無法在銀行開戶,問題會非常大,吃穿都會成問題。)

正因為「高於法律的道德」,已是這個社會大多數人內化了的生活規範,法律鬆綁不虞降低道德標準,卻讓少數或相對弱勢者獲得更多保障與支持,使相對弱勢與相對強勢者的機會趨近平等,這是瑞典社會能安處貧賤、處豐富,隨事隨在的秘訣。(腓立比書4章12節)

台灣人的自由在另一些方面,但個人必須負擔的責任很少,個人的責任也很少討論;消費至上,錯都是別人錯。因此我們的健保越來越吃重,因為我們是用消費者心態在使用健保,不知節制、不知謙遜。

法律不禁止的事,也包括值得積極追求的:仁愛、喜樂、平安、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拉太書5章22~23節)。從耶穌到保羅,基督徒始終在追求「比律法更高的義」,追求道德的實踐,反求諸己,「唯有那藉著愛表達出來的信,才有用處。」(加拉太書5章6節)

窮佃農的莊稼一歲一枯榮,一輩子賺取的微薄酬勞也不夠他成家立業,我們若看不出他工作恆長不朽的價值,顯示我們心中仍存在職業貴賤之分,我們看重一個人的作為遠多過這人的本質。這點和反映不出工作不朽價值的社會一樣,都還有長遠的進步空間。

(封面相片來源:Einar Erici,1930年代瑞典自耕農)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