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教育的施行:世界观与社会想像

3163
赞助本文

教育是对人生命的培育,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层面。知识,技能与态度等层面跟社会分不开,而人从社会中认识和建立自我。然而,社会对人身分的塑造不只有控制性意含,更培养人对周遭世界的解释力和沟通力,并进行创造意义。那么,教育的目的不是如一般想像中让人自由发挥,而是如Walter Benjamin所言,人有如小说的侦探,在社会中认识和发现自己和世界,并以其主体性建立与周遭世界合适的关系。

教育如何承担这任务?第一,这牵涉教育模式;第二,这牵涉教育内容。前者关乎世界观和社会想像的讨论,后者关乎灵性教育。从事教育的基督教团体如何践行其教育?

世界观

基督徒习惯用「世界观」一词来描述基督教对世界的理解、塑造和批判。世界观一词不是基督教独有,所以,有资本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世界观,甚至生态主义世界观等。然而,世界观不只是描述性,更有指示性,因为世界观所关心的课题是:甚么才是美(美学)?甚么才是好(伦理学)?甚么才是真(知识学)?人为何要活和死?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如何将我们与其他人分别出来?简单来说,世界观一词有以下两个主要特征:

(一) 它倾向智性、理念、理论和系统的。在智性、理念、理论和系统下,世界观的教育模式是发展性和独立性,甚至可量度。当问到世界观内容是甚么时,它可以很具体和清楚说明,甚至能辨识那些疑似它的世界观。纵使世界观容许个人诠释的可能,但它已为其范围划了界线,不可逾越。否则,它已不是这世界观了。

(二) 虽然世界观没有排他性含义,也不必然是保护主义,但当它强调A跟B群体的不同,并从而建立其成员政治身分时,一个相对地开放和包容的世界观似乎不容易建立。正统是其最基本的考虑。

倾向以智性、理念、理论和系统等说明的世界观是否足以说明塑造我们身分背后的社会力量呢?例如,在世界观下,人的感受和情绪似乎被忽略了。若不是,人的感受和情感就要受制于智性的解释和容许。然而,人的智性并非不受感受和偏见影响。那么,问题不是智性与否,而是那一智性。此外,世界观倾向由上而下,但却忽略历史和人们的经验对世界观挑战的重要性。结果,强调身分塑造的世界观往往失去为人带来创造意义的能力,反成为一种封闭和控制力量,使人生命的多元性被压制和约化。

社会想像

以上对世界观的批评不是否定世界观的意义,只是指出它的限制。在世界观外,另一个相关概念是「社会想像」。简单来说,社会想像关乎在同一社群里,人们如何想像他们的社会生存、如何与他人融合一起、如何跟他人一起处事、人们相处之间的期望,并对这些期望背后深层规范的认识。社会想像有以下两个特征:

(一) 社会想像和期望是在形成中,非不可转变。尤其当当下社会想像不再适合回应人的社会生活时,人们就要发展新社会想像,不拘泥于正统与否。换句话说,社会想像不只是对社会的理解,更是对社会的愿景。从教育角度来说,社会想像是一个基础,让人自由地和共同地在它以上搭建和创造种种可能。

(二) 社会想像是经验性的和生活性(包括感性和践行),非理论和逻辑为主;它是下而上(由生活世界开始),非上而下(由理念开始);它的共同性是由对话和互动建立,非以身份政治建立。更重要,社会想像是身处(embodied),所以,环境对社会想像是重要。

有别于世界观,社会想像没有企图要为世界观关注的课题提供形而上的回复,但却从人们生活开始,透过故事、传统、相遇等力量形塑社会想像,并这社会想像又强化这些社会力量。若世界观是向我们智性说话,社会想像对人的影响是感情的,经验的和生活的。然而,以无形形式渗入人们生活的力量比可具体辨认的力量更有影响力。因此,批判地欣赏社会想像是必须的。

论基督教教育

世界观与社会想像如何影响基督教教育?又或那一种教育模式比较合适推行基督教教育?另一更基本课题是:如何理解基督教教育本质?简单来说,基督教教育是一种灵性教育。一方面,它为一个缺乏灵性教育的社会和教育提供一个参考和批判。另一方面,它要运用其特性(宗教生活)丰富教学法。

按以上讨论,我倾向认为社会想像比世界观更贴切灵性教育的基督教教育。当坊间教育倾向重智性,轻感情;重结果,轻过程;重规范,轻创意时,以社会想像出现的灵性教育应有力量让人们成为出身侦探。

(封面相片来源:woodleywonderworks / CC BY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赞助本文
已赞助人数:0人
已赞助金额:0元

发表评论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