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黑歷史的勇氣

4511
贊助本文

近日在台灣上映的丹麥電影《拆彈少年》(Land of Mine)講述一段鮮為人知的黑歷史。1945年納粹德國戰敗後,撤出佔領了5年的丹麥,然而一群德國少年兵卻被迫來到丹麥的海岸,必須拆除德軍所埋下的地雷後才能返家,過程中少年們受盡毆打與屈辱,甚至被炸得粉身碎骨命喪海灘,連負責帶隊的士官都忍不住產生惻隱之心,對少年們的處境心疼不已。

這齣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丹麥西海岸共被埋設了200多萬顆地雷,戰後有2000名德國戰俘被迫留下來清理,最終有將近一半喪命或殘廢。這齣電影由於打破了過往加害者與被害者之間的刻板印象,加上無辜的少年被迫承擔起納粹所犯下的罪行,十分發人省思。除了在歐洲獲得多個獎項,也將代表丹麥角逐2017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對我來說,這齣電影最震撼人心之處,不單德國少年兵悲慘的處境,更在於這樣一齣反省意味濃厚的電影,竟是由電影裡的「加害國」丹麥所拍攝的,直視自身黑暗歷史的勇氣讓人萬分敬佩。

早年這類二戰片,絕大多數都將敵對國家拍成十惡不赦的惡棍。1960年代的美國電影中,德軍必是萬惡的罪魁,個個都是毫無人性的魔鬼;中國電影所呈現的日軍,也都刻意用猥瑣不堪的形象呈現。近年來這樣的風氣略有改變,例如柯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 )所拍攝《來自硫磺島的信》(Letters from Iwo Jima),就刻畫日本青年被迫從軍的無奈與悲哀。然而真正加害者與被害者角色互換的反省電影,恐怕還是少之又少。

這種對於過去黑暗歷史深刻的自我反省,即使是在今日民主意識高漲的台灣,仍然還有一段相當長的路要走。面對過去的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時期的種種,仍多是由被害者家屬出面控訴,幾乎未曾聽聞有加害者主動出面懺悔的新聞,甚至在二二八事件中被稱為「高雄屠夫」的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的兒子彭蔭剛,日前還在報紙上刊登半版廣告發表公開信評論時政,看在受害者家屬眼中自然是憤恨難平。

由於台灣歷年的黑暗歷史牽涉複雜的族群問題,甚至過往威權體制所遺留的權力結構仍未徹底瓦解,導致社會寧願選擇遺忘,避免觸動深不見底的傷口或反撲。然而這樣的態度也讓政府的各種悼念儀式顯得聊備一格,只見形式上的追思,始終不見徹底調查讓真相顯明。

更深一層來講,台灣的黑歷史,除了二二八事件與白恐怖之外,原住民的受害歷史更被直接無視。原住民與漢人移民之間的衝突不計其數,許多甚至到達了滅族大屠殺的等級,例如18世紀的平埔族「大甲西社事件」、撒奇萊雅族 「加禮宛事件」等,然而社會始終對這些歷史漠不關心,即使有原住民立法委員不斷提醒這些往事的存在,至今在國家及教育體制內仍不見明確的教導、紀念與作為,對於原住民的各種偏見亦始終存在於社會上。

論及教會內的黑歷史,恐怕更是族繁不及備載。今日台灣所見對教會的反省,或許是因為宗教改革500週年正逢其時,大多集中在當年天主教會的腐敗,卻未見對今日的信仰處境有太多深層的省思,讓宗教改革500週年的意義打了折扣。曾慶豹教授今年出版最新著作《約瑟和他的兄弟們:護教反共、黨國基督徒與臺灣基要派的形成》, 正是一種直視教會黑歷史的嘗試,可以想見揭露這樣不堪的過去,必定要承受許多的責難與壓力。

「當一切的事被公開出來的時候,真相就顯露了, 因為凡顯明出來的就是光。所以詩中這樣說:醒過來吧,睡著的人,從死人中起來!基督要光照你們。」(以弗所書5章第13~14節)很多時候基督徒基於對教會的愛護,對於可能會傷及教會的議題選擇避而不談,甚至把這類的反省歸類為「負面思考」而給予負面評價。然而讓真相顯露,或許才是基督光照、教會從沈睡中甦醒的開端。

(封面劇照來源:IMDB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