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裡的擁抱》:誰能幫助韓國找到新出路?

2981
贊助本文

慰安婦,一直是日本和東亞數國之間未結的難題。二戰期間,日本在本國、殖民地與各國佔地徵召了數十萬女子,寫下一齣又一齣的歷史悲劇。

長期投入此議題的婦女救援基金會表示,當初被徵召為慰安婦的台灣女子估計至少1200人,其中願意公開身份的原有58人,至今只剩3位仍在世。1998年,台灣首次出現談論慰安婦議題的紀錄片《阿嬤的秘密》,描述這些承載歷史傷痛的女子所經歷的悲慘身世與故事,卻遲遲等不到公義伸張,2015年則再度出現了《蘆葦之歌》,紀錄6位仍在世的奶奶重新面對過去、彌補遺憾的過程。

《蘆葦之歌》的片名靈感來自聖經〈以賽亞書〉經句:「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導演吳秀菁是位基督徒,在此議題普遍以批判、控訴之面貌呈現的浪潮中,找到了切入這些故事的新角度——「饒恕」和「療癒」,跳脫過往悲情和仇恨的姿態,進到更深一層的議題內化、歷史傳承與慰藉。

韓國的強烈社會意識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韓國。二戰期間,日軍誘騙大量韓女擔任慰安婦,連小學生也難逃魔掌;在停戰的前兩年內,受害的婦女人數就超過5萬人。

相較於社會氛圍普遍較為親日的台灣,韓國的反日情緒一直相當濃厚。在首爾的日本大使館前,便矗立著一座少女像,象徵韓國慰安婦的痛苦。201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停戰70週年,亦是韓國光復70週年,韓國公共電視KBS在這年執導了電影《雪地裡的擁抱》,透過兩個女人在困境中互助、猜疑到扶持的情誼,回憶韓國慰安婦的心酸與歷史,為受害者捍衛戰後權益。

同年底,日韓達成協議,日方將針對慰安婦議題補償10億日圓(約2.8億台幣),希望韓方移除大使館前的少女像,並不再提起此議題;此舉遭到民間團體大力抗議,認為日方看似道歉、賠款,卻未正式承認國家與法律責任,將賠償拉低至施暴者與受害者之間的個人層次。由此可見,韓國的社會意識依舊普遍強烈,尤其一牽連整體民族的正義與尊嚴,其重視程度不同一般。

現今韓國新世代的挑戰

台灣社會學者蕭新煌曾在〈韓國人的恨〉 一文指出,韓國民族性中有著比其他東亞國家更深沉且普及的「恨文化」。這種在韓國近百年歷史中漸變而來的特殊心理特質,不是「仇恨」,而是一種肇因於內爭外患、長期累積,並內化至整體社會與文化的「怨恨」。

戰後,在環境與人心的需要中,基督信仰的力量曾經幫助無數韓國百姓秉持正氣、走過困境,迎接經濟和屬靈的復甦。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這批人現今大多生活安逸、屬於社會中的既得利益階級,未將曾經白白得來的恩典分享給下一代,面對新世代的種種問題,也未挺身發聲。韓國年輕基督徒對教會越來越失望,約七成信徒會在大學時期離開教會。這個熱心於信仰、擁有全球最大教會和次多外派宣教士人數的國家,同時也被新世代稱為「地獄朝鮮」。

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下,韓國已經成為連續11年自殺率最高的國家。貧富差距、升學壓力、勞工剝削、政商腐敗、性別不平等、就業問題、強調尊卑⋯⋯在在箝制著青年世代的身心,甚至被稱為已經不奢望戀愛、結婚、生子的「三拋世代」,還有進階拋棄買房與社交生活的「五拋世代」,最極端的,則是連夢想與希望都無法擁有的「七拋世代」。

無論是過往國族的卑屈,或是現代社會的改革,韓國都需要找到更新的答案與出路。在台灣教會一片「哈韓」的風潮中,或許我們可以像獨具慧眼的吳秀菁導演一樣,找到另一種角度,看見不同的層面——在各種光環下的韓國,隱藏著哪些需要?正碰上哪些問題?又有哪些問題與台灣類似?台灣的經驗可以如何協助、如何交流?台灣派出的宣教士又可以發揮什麼優勢,互相扶持?

在凜冽如雪地的歷史傷痛和現代困境中,基督徒更需要擁有不一樣的眼光,在信仰裡追求真相、要求公義、擁有確實又溫柔的平安,才能給予社會如擁抱般溫暖的安慰。

【影片】改變世界的旅程——為韓國禱告:

(劇照提供:佳映娛樂)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