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流失羊群的省思

4507
Photo credit: Atomische * Tom Giebel / CC BY-NC-ND
贊助本文

在歐美,教會人口流失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教會建築物空蕩蕩,甚至轉移作為餐廳、酒吧等功能者所在多有。佩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結果顯示,仍然信上帝但拒絕教會/宗派的人在1992年約佔整體受訪者6%,到了2014年飆升到22%。更可觀的是千禧年世代,相信上帝但拒絕教會/宗派的比例高達35%。

《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4月號刊登了紐約市立大學傳播與政治學副教授貝納特(Peter Beinart)的一篇文章,探討教會人口流失對社會造成的嚴重衝擊。貝納特指出,幾年前歐巴馬(Barack Obama)勝選美國總統時,許多人以為隨著年輕人越來越沒有教會認同,美國社會保守派與進步派之間的「文化戰爭」(the culture wars)也將逐漸消失。然而川普(Donald Trump)與「另類右翼運動」(alt-right movement,批評者認為他們根本是極右翼,或是美國的新納粹勢力)的崛起,卻顯示教會人口流失的問題並沒有解決「文化戰爭」的問題。

貝納特指出,教會流失的人口並非如許多人想像那樣都是左翼。根據「公共宗教研究所」(the Public Religion Research Institute, PRRI)的數據資料,共和黨籍沒有教會認同者自1990年代以來暴增將近3倍。而這個趨勢正是川普勝選的重要原因。根據佩尤研究中心在去年3月美國共和黨初選時的民調,在每週都到教會做禮拜的受訪者中,川普得到的支持率落後克魯茲(Ted Cruz)15%;然而在不作禮拜的基督徒受訪者中,川普卻贏過克魯茲27%。這些人之所以挺川普,不僅是因為川普點出他們對現狀的沮喪感,更是因為川普挑起他們的憎惡。

貝納特引述社會學家威爾寇克斯(W. Bradford Wilcox)的研究,指出教會的失聯人口往往也較容易遭遇婚姻、各種成癮症和財務上的困難。而「公共宗教研究所」的數據也顯示,很少上教會的人比較不會相信「美國夢」(the American dream)還是真的。

研究還顯示,不上教會的人雖然和上教會的人在對待同性戀者方面差異無幾,但越少上教會的人卻越反移民。沃爾德(Kenneth D. Wald)和卡爾洪-布朗(Allison Calhoun-Brown)在《美國的政治與宗教》一書中曾指出,教會中最委身的人比偶爾來教會的人更容易因聖經經文中的博愛教導而消除偏見。另一方面,脫離宗教組織的人比較容易重劃認同界線,不在強調道德,反而強調種族與國族。而川普不但是這個趨勢的獲益者,也是其推動者。

相關的問題還有待更多深入的研究來加以釐清,然而貝納特所提的現象卻值得所有教會界人士省思。

長久以來,教會界專注於「增長」,但對於人口流失的現象卻沒有賦予足夠的重視。以台灣為例,雖然《台灣醒報》有樂觀的數據顯示「台灣教會基督徒比例從不到3%成長到2015年的7.62%,但這些年各教會到底流失多少羊?他們去哪裡了?是前往其他的教會?還是從此不聚會?或者改信其他宗教?這些問題都很重要,但有人做研究嗎?

事實上,我們連增長的報告都是土法煉鋼的。長期調查基督徒人口趨勢的朱三才牧師主要是靠蒐集各教會週報以及打電話詢問等方式,逐一向各宗派聯會與獨立教會索取主日聚會人數資料。從社會科學的研究法切入,當然可以設計出更周延的調查。但有人做嗎?那麼,許多教會界人士所不願碰觸的流失人口,是否更欠缺認真的調查?

教會界人士當然也心知肚明,教會每年流失的人數未必比增長的人數少,而增長的人當中又有不少其實是別的教會所流失者。增長的人遠比流失的人更容易得到教會的關懷,畢竟流失者很可能曾與教會領袖有所摩擦,彼此感到失望而謝謝再聯絡(或者不要再連絡)。而流失的人如果長久沒有得到關懷,很可能更加不願回到教會。

美國的例子顯示,教會人口流失的問題可能最後會衝擊到社會。台灣也有必要認真面對相關問題。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基督徒學者應該重視這個問題,設計出可行的調查來加以面對。而教會界似乎也應該針對流失的羊群來做更有系統的追蹤輔導,而不是眼不見為淨,甚至覺得省了個麻煩更好。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