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勇氣

4549
贊助本文

在中小學開學之際問一個問題:如果孩子被霸凌,你會教他/她忍讓,還是打回去?

如果教他/她一味忍讓,豈不是會縱容霸凌者變本加厲?甚至可能使被霸凌者蒙受更多傷害,不是嗎?

如果鼓勵他/她打回去,豈不是教導孩子與人暴力相向?我們都知道暴力無法換取和平,冤冤相報永無寧日;並且,這個立場常聽見的說法是對受害者說:「不能再軟弱,要強硬起來,讓人不敢再欺負!」此語乍聽之下像是替他出氣,實則不然,反倒指責受害者懦弱,給他的打擊不亞於霸凌加害者,而非與他站在一起。

如果被霸凌的是成年人、身障者、外國人、移工、遊民、本來就討人厭的人,你給的建議還會是一樣的嗎?

有位媽媽手工縫製簡單的「勇氣娃娃」,讓遭受霸凌的兒子帶著去上學,表達媽媽的同理與陪伴。

劉繼華老師教小朋友自己手做勇氣娃娃,圖片作者提供。

更積極的,是「勇敢選擇善良」(våga vara snäll)這個NGO組織,志在肯定每個人都有相等的價值、促進「沒有霸凌的社會」,自2015年起,每年頒獎鼓勵「反霸凌」的個人、組織、學校或團體。

這個組織的象徵,是1939~1972年間陸續出版的系列繪本《無尾貓沛樂》(Pelle Svanslös)的主角,故事講述一隻幼時尾巴被老鼠吃掉的貓沛樂,經常遭到精明的貓孟司(Måns)欺負,雖然他每次都很傷心難過,但他從未「打回去」,也不記仇,總是相信孟司有改過遷善的可能。沛樂身邊有一群欣賞他的善良的貓,其中有兩隻母貓跟他比較熟,常替沛樂解圍,或替他向孟司討公道。

「沒有人什麼都有,但每個人總有些什麼。」(Ingen har allt men alla har nå´t.)沛樂不擅長體能活動,但小主人看的書他過目不忘,他的歌聲令人陶醉,柔軟、溫柔是他自己也承認的特質,善良則是他始終的選擇。

跟許多世界著名童話、卡通不同的地方是,《無尾貓沛樂》的故事架構,並沒有「霸凌」反派角色,孟司沒有被獵人打死、沒有被開膛破肚裝入石頭、沒有掉入滾燙的油鍋燙死,也沒有被平底鍋打到外太空去;孟司「只是」自食其果而已,頂多是設局陷害沛樂沒成功,偷雞不著蝕了把米,作者(Gösta Knutsson 1908-1973)給孟司的懲罰,「只是」大家開心地喝著「貓拿鐵」時沒他的份,因為他得去收拾自己捅的簍子而已;孟司最大的損失,是他沒有堅持善良。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強調孟司欺負沛樂的行為,即使有時是臨時起意,有時是邪惡表哥的附從,但都是孟司的選擇,並不是生存的必然手段,例如狼吃羊是為了生存。若認為默許或附從霸凌是為了在(職場、班級、小社會)生存,說穿了,其實是沒有勇氣承認每個人都同等價值,也沒有勇氣選擇善良。「有個黑鼻子還是白鼻子根本無關宏旨,重點是要做個怎樣的人。」(Det spelar ingen roll om man har svart eller vit nos, det handlar om hur man är.)

坦白說,我們的文化裡並不怎麼欣賞「善良」,於是流通著許多說法,諸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被害者自己也有責任」、「人善被人欺」、「弱肉強食」,在在暗示著語言使用者,這些遭貶損、受到差別待遇的他人,多少活該被欺負,聰明人最好袖手旁觀、潔身自好、自掃門前雪,選邊站在權力大、拳頭硬的那邊,最好也成為加害者之一才安全。

同樣的,我們的文化崇拜強者,不習慣為那些被權勢欺凌的「弱者」挺身而出,即使有,仍是少數;雖然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俠仗義」之輩,但這些俠客畢竟是行走江湖的社會邊緣人,主流社會就算欣賞他們的勇氣,也仍與他們保持安全距離,不認為這幫人是值得效法之徒。

因為基督教文化不是「強者的文化」,華人地區的主流文化也慣常奚落基督的和平教導──別人打你的右臉,左臉也由他打(馬太福音5章39節);不少基督徒於是對這和平教導敬而遠之,或者逃避實踐,或甚至質疑這教導的真實性。

然而,基督並非縱容或助長暴力,當然不是「邪惡的平庸」(Banalität der Böse漢娜‧顎蘭語),相反的,藉由為強徵勞力者「多走一里路」(馬太福音5章41節),耶穌要祂的跟隨者不再視那「有權力的人」為「權力的代表」,而只是一個有血有肉、會倦乏、會軟弱的普通人,耶穌要求祂的門徒主動去體貼、服事這些人的軟弱,成為「有能力選擇善良的人」。因此,耶穌不是要祂的門徒為權力服務、為虎作倀,而是解構權力與人的連結,實踐人人平等的主張。

除此之外,同樣值得思考的是,「慫恿、放任他人接受更多痛苦」,跟主動面對邪惡、自願選擇代替他人受苦的基督,是完全不同的。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是要隨從文化的暗示、即使參與邪惡也在所不惜?或是選擇追隨基督?

換句話說:我們到底有沒有選擇善良的勇氣?

(photo credit:Ingrid Flygare;《無尾貓沛樂的故事》內頁插圖,右為沛樂,左為孟司。)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