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網路對民主社會的負面效應

3617
贊助本文

「你們律法師有禍了!因為你們拿去知識的鑰匙,自己不進去,又阻止要進去的人。」(路加福音11章52節)

2000年前,耶穌在這段關於「知識的鑰匙」當中對於尤太律法教師的挑戰,其實就是要將詮釋信仰的權力從這些經學教師手中奪回來,賦予所有的平民信眾一份對於信仰的詮釋權。然而,從這段經文也可以看出,在信仰詮釋權對平民信眾進行「賦權」(empowerment)之後,耶穌也十分警惕詮釋權再度被特定人或群體壟斷的現象。

2000年後的今天,人類歷史早已經歷了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等重要的思想解放、將詮釋權賦予一般平民的過程。現今在全球各地,識字率和網路的普及程度是2000年前無可比擬的。

耶穌總是義無反顧地挑戰那些有權勢者和既得利益者。倘若他活在現代,講出同樣的一句話,他所挑戰的,必定是那些掌握知識霸權的群體、組織或機構。當前,作為知識霸權最重要傳播媒介的網路,必定是耶穌所要人們警惕的。這是由於近年來,人們看到了更多網路所帶來的隱憂。其中最大的隱憂之一,應該是網路不僅沒有揭露正確訊息,卻有助於傳播虛假訊息與偏見,加深人們之間的對立和不信任。

假消息與媒體責任

近日,美國參議院召開聽證會,邀請幾個社群媒體巨頭——臉書、谷歌、推特——的行政主管列席聽證會。這些社群媒體的主管都在聽證會中承認俄羅斯的確在2016年利用這些社群媒體試圖影響美國的總統選舉。臉書公司承認,從美國總統選舉前的2015年1月到今年8月間,共有超過1億4600萬用戶看到俄羅斯所提供的假消息。谷歌公司承認在YouTube上有1108個和俄羅斯相關的影片散播假消息。推特則承認有36746個和俄羅斯相關的帳號散播假消息。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臉書、推特和谷歌三大社群媒體的行政主管列席美國參議院的聽證會。)

在標舉媒體自由的今天,人們不能不警惕過度自由化而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果:具有威權性質的國家往往得以透過國家所掌握的資本,介入他國的輿論市場,達到影響他國內政的效果。除了俄羅斯對美國內政的影響之外,中國利用「五毛黨」的網軍在關鍵時刻影響國內外輿論也是得到哈佛大學學者的研究確認的現象。

因此,媒體自由應該被放在其次,媒體的「公共性」才是應該重視的首要價值。當資本力量過於龐大,它就足以影響市場當中的資訊流通,造成資訊不對稱。唯有以「公共性」作為媒體的重要判准才能解決此問題。臉書、谷歌和推特儘管承認俄羅斯對美國內政確有影響,卻不願意做出實質承諾,進一步管制相關資訊。這是只強調媒體自由,卻忽略了媒體的社會責任。

同溫層現象與分裂社會

2010年底,當突尼西亞發生群眾抗爭並推翻獨裁者,同時透過社群媒體將革命的浪潮推向周邊的阿拉伯國家之際,人們曾經樂觀地以為,網路將會是推動阿拉伯國家產生第四波民主化浪潮的關鍵媒介。然而,經過將近7年的時間,除了突尼西亞一個國家轉型成為民主國家,並著手推動轉型正義的人權重建過程之外,其他阿拉伯國家不是陷入四分五裂的內戰狀態,就是在民主選舉體制下,呈現出讓社會分裂的「極化政治」,人們對於國家沒有共同的願景。

2011年初,有一位埃及的年輕人戈寧(Wael Ghonim),在看到革命的浪潮傳播到埃及之際,離開谷歌中東和北非部門主管的職位,投入埃及的反政府示威運動。當時他就是善用社群媒體將革命浪潮傳遍埃及,當年埃及的群眾力量也確實推翻了主政埃及30年的獨裁者穆巴拉克。於是,戈寧在2011年3月的TED演講當中曾經興奮地宣稱:以網路為主導的革命是「革命2.0」,因為「沒有人是英雄」,埃及人透過這場革命證明了,「人民的力量遠遠勝過當權者的力量」。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曾在2011年參與埃及的群眾革命當中扮演要角的社會運動家戈寧(Wael Ghonim)。)

2015年12月,戈寧再度於TED進行演講,他說:「我曾說:『如果你想解放一個社會,你所需要的只是網路。』我錯了。……團結凝聚我們推倒獨裁者的工具,最終也將我們分裂。」他認為,「網路的一部分,已經被人類行為中不那麼高尚的部分給俘虜了。」於是,他在結論說道:「如果我們要解放社會,我們必須先解放網路。」

戈寧親自參與這波由網路所掀起的革命浪潮,卻也親眼見證了埃及這個國家,即使選出了自己的總統,人民之間的對立卻只有加深而沒有減少。一個邁向自由和民主的埃及,卻也是一個極度分化、彼此對立的埃及,每一種政治信念之間沒有彼此對話的可能性。

埃及的例子讓我們了解到,即使在一個能夠接觸到多元資訊的條件下,人性的脆弱性往往不願意促使自己進行批判性、辯證性的思考。相反地,人們往往選擇對於自己最有利的資訊,或者只去接受和自己立場較為接近的資訊來源。簡言之,人們傾向於選擇「同溫層」。於是,人們就在自己的同溫層小圈圈,透過己方篩選過的訊息,不斷透過這些訊息去強化自己的價值信念。久而久之,自己和不同立場的人之間沒有任何對話的可能性。表現在政治上,就是不同陣營之間水火不容,容不下對方的觀點。

在近幾年的台灣,這樣的現象似乎也有日益嚴重的趨勢。幾年前台灣的公民運動中,政治決策的公開透明曾是改革者最重要的訴求。人們透過網路,迅速地以現場直播,或將各種重要官方文件公布在網路的方式,讓各種謊言無所頓逃。台灣的政治前景看似一片光明。然而,這幾年卻也出現令人隱憂的現象。針對特定議題時,人們往往在社群媒體上,「表態先於討論,嘲諷勝過論述」,雖然網路上也不乏理性言論,但卻是相對的少數。因此,未來透過持續深化的公民教育來提升公民素質是必要的方向。

斷章取義的媒體報導:真實案例的檢視

在台灣的平面媒體當中,人們都知道各大媒體的政治立場。然而,政治立場若要表現,只應該表現在該媒體的社論或論壇當中。至於媒體的報導,則應該善盡新聞從業人員的良知和職責,根據事實並善加查證,才予以報導。

近日看到一則國內某大平面媒體的編譯新聞,堪為媒體斷章取義之一例。11月6日,《中國時報》電子報刊登一篇題為〈強壓美國模式 時代:中國贏了〉的新聞。

在看完這篇編譯過的文章之後,人們的確會以為美國《時代》雜誌的作者批判美國當前的政經體制,頌揚中國目前所走的政經道路。然而,如果我們仔細去閱讀《時代》(Time)雜誌該文章〈How China’s Economy Is Poised to Win the Future〉,就會看到更多該文作者對中國政經模式進行正反面討論的論點。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親自比對。基本上,原作者Ian Bremmer的確是想要反省當前美國主政者的施政沒錯,但是對於中國目前走的政治經濟發展模式,卻是批判或反省多於頌揚。

指控要有憑有據,我們就來檢視一下。

首先,《中國時報》該報導摘譯出一段文字:「北京每年為戰略行業提供直接的財政和政治支持,提供直接資助或制定專門為幫助他們成長而設計的法律。」然而,其實這段的完整文字是這樣:「北京一年365天為其策略性產業提供直接的財政和政治支持。政府保障著那些被指控竊取外國公司智慧財產權(知識產權)的中國公司。它為策略性部門提供直接的資金。它制訂特別為協助這些策略部門而設計的法律。同時,它參與了產業間諜和對於外國競爭者採取的網路攻擊。」

我們很清楚可以看出,摘譯的文字刻意避開了這些中國政府扶植的策略產業竊取國外公司智慧財產權、商業間諜,以及網路攻擊的負面陳述。若只看摘譯,很容易誤以為作者認為中國的政經模式才是產生正面效益的模式。

其次,摘譯文字堪稱忠實地摘譯出中共政治控制的文字:「中國領導人還利用技術來強化西方政府無法做到的執政黨的政治控制。」然而,接下來一段文字又是斷章取義了,摘譯文提到:「中國正在發展的『社會信用體系』是一個允許國家官員評估一個人的財務數據、社會關係、消費習慣和尊重法律的情況,以建立公民「誠信」的制度。」

事實上,作者在提完上述論點之後,的確花了一段討論此社會信任體系的正面效益,但下一段文字則在做反面論述,作者明確指出這個體系的缺失是:「入侵14億人民生活的潛在性是史無前例的。」於是,整段文字都在陳述中國政府侵犯個人隱私的狀況,以及西方人和中國政府對於侵犯個人隱私的不同觀點。

最後,其實是這篇摘譯報導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編譯者替原作者妄下結論。摘譯文中直接寫道:「文章還說,如果你必須賭(選擇)一個今天最好的國家來擴大它與合作夥伴和競爭對手的影響力,那麼支持美國是不明智的;聰明的人選擇中國。」

事實上,作者的結論做得非常謹慎。倒數第二段中,他謹慎地寫道:「說中國的體系能夠承受當前世界的震盪,並不意味著宣稱這對那些生活在中國國內的人而言是比較好的。中國國內的政治壓制和缺乏法治在社會的每個層級中造成了不正義。當中國的地方政府和公司與債務進行搏鬥時,國家所能提供他們救助的能力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在最後一段,作者寫道:「中國受到舉世矚目並不保證他會贏得未來。在這個分裂的世界,沒有一個政府會擁有能夠持續制訂治理全球體系的政治經濟規則的國際影響力。但是……」上述摘譯文字裡面的那段文字,是在「但是……」之後出現的。如果沒有閱讀原作者的文字,不僅讀不到作者對於中國模式的優勢抱持高度保留的態度,反而會認為作者就是主張中國模式勝利了。其實,正好相反,作者對於中國模式抱持著高度保留的態度。

這樣的編譯新聞或報導新聞,其實每天都在國內各大媒體出現,仔細注意一下就會發現許多。一方面,媒體從業人員應該要有媒體人的良知,不應該為了自己的立場偏好而影響了報導的公正性,應該基於事實來報導,因為媒體乃是社會公器。另一方面,作為閱聽大眾,如果我們按照自己的立場去選擇閱聽的媒體,同時不加思索或查證就全盤接受,那麼我們只會是被蒙蔽而不自知的受害者而已。

知識的鑰匙

許多基督徒們總是喜歡強調要追求真理、奉行真理,這點絕對不容質疑。只是,人類的自我中心往往也最容易在基督徒的人性中表露無遺。當一個人自信地宣稱他掌握了真理,也許他實際上掌握的只是有限的「知識」或「資訊」,但卻被他認為是掌握了「真理」。以這點而言,基督徒往往會比沒有宗教信仰者表現得更為強烈,這應該是「自以為義」和「急於想要稱義」的矛盾心態使然。面對這情況,謙卑是最有必要的基本態度。

當耶穌說:「你們律法師有禍了!因為你們拿去知識的鑰匙,自己不進去,又阻止要進去的人。」(路加福音11章52節)耶穌所強調的是,「知識的鑰匙」是人人有權力拿的,為的是要開啟通往「真理」之門。

在社群媒體發達的現代,掌握人們接觸資訊和知識來源的最重要媒介,就是網路和社群媒體,這些組織有責任提供人們通往真理的真正鑰匙。此外,作為使用網路和社群媒體的大眾,也有責任在使用這些鑰匙的時候,抱持公正開放的態度,不應排除異己,阻礙和自己不同意見的人士進入通往真理之門。否則,或許耶穌會說:你們這些自以為是的人有禍了!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1則評論

  1. 如今詮釋權遍地開花,花瓣卻掉滿地。
    極度開放的網路世界,已經不存在「知識的鑰匙」。
    若想翱遊網路世界而不被迷惑捆鎖,所需要的是辨識真偽的「智慧的篩網」。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