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国宝作家的死亡寓言

6108
赞助本文

有一对兄弟与妈妈相依为命,靠妈妈日夜不停地替人修改衣服来维持生计。13岁的哥哥简直像童话中的王子一般,俊美、优秀,温柔懂事又能干,还是孩子王,大家都觉得哥哥是这个家未来的希望,纷纷替辛苦的妈妈庆幸有这么一个好儿子。

10岁的弟弟与哥哥截然不同,自小体弱多病,还瘸了一腿不能跑,请了半年病假无法上学,只能躺在厨房的长椅上咳嗽,他知道自己来日无多,非常害怕:「怎么能有这样可怕的事?有一部份的人还不到10岁就得死了。」哥哥安慰他,死亡不可怕,躺在地底下的只是躯壳,真正的他会去很美的国度「纳尼亚拉」(Nangijala)。

一天,妈妈出门为客人服务时,家里发生大火,从学校回来的哥哥冲进火场找弟弟,但火势太猛烈,哥哥只好揹著弟弟从窗户一跃而下。哥哥死了,弟弟毫发无伤。

火灾过两个月后的一个傍晚,病弱的弟弟看见一只鸽子,他相信那是哥哥回来找他去纳尼亚拉。

雾里看花

这是瑞典国宝级女作家林格伦(Astrid Lindgren 1907-2002)《狮心兄弟》(Bröderna Lejonhjärta 1973)的前两章,这本书的中文版2008年由远流出版,从网路上可搜寻到的心得与大意看来,当年可能有不少中学生被要求看这本书,可惜,恐怕包括台湾的出版社在内,都没有掌握到这个故事的精髓。

《狮心兄弟》前两章原文约13页,仅占全书篇幅的6.4%,但网路上可观察到的读者大多聚焦在这两章的情节,第三章以后在纳尼亚拉发生的一切,许多读者几乎无从掌握。有些读者感佩哥哥对弟弟的责任和情感,或认为哥哥奋不顾身保护弟弟的勇敢,值得他学习。是说,「勇敢」模仿得来吗?而且原书完全未提及「责任」这件事。

1977年《狮心兄弟》(The Brothers Lionheart)电影剧照,根据原书第三章两兄弟在纳尼亚拉的樱桃谷游水钓鱼一景。

电子书城上关于本书的简介,有可能得自出版社,较平衡地介绍了后93%的部分:「后来他们到了(纳尼)亚拉,一起快乐地生活了一段时间,但是这里也有邪恶,有暴力。 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他们展开了战斗。面对杀人不眨眼的暴君,喷著毒火的恶龙……兄弟俩将面临战争和死亡的考验,还有成长。」可惜结论仿佛天外飞来的一笔,因为本书完全没有要「安慰丧失亲人的儿童」的旨趣,而是单刀直入地、直接向儿童指出死亡的恐惧。

如果读者的意志可以任意凌驾于文本之上,岂还需阅读文本?直接侃侃而谈不是更省事?

部落客安琪姬芙特˙苏苏(苏懿祯),也发表了她关于本书的感想:讨论生死议题的儿童文学很多,但都仅止于用不同的手法诠释、刻划死亡,未描写死后的世界;本书的描写让人向往死后世界,好过绝望至死。尽管死后世界的描写仍不是本书的重点,但苏苏已准确指出这个故事核心的基督教思想精髓。

小说中的基督教元素

弟弟卡尔˙狮心的名字,在瑞典文也是「年轻男子」(karl)的意思,虽然到了美丽的纳尼亚拉之后,卡尔变得又健康又能跑能游泳,乍看之下仿佛《启示录》里关于新天新地的描写,但这里仍有邪恶、有死亡和恐惧,作者刻意将这个境界取名为纳尼亚拉,影射鲁益师(C.S. Lewis 1898-1963)的《纳尼亚》(Narnia 1950),暗示这并不是死后的世界,而是体认爱,并认识恐惧、邪恶与死亡的假想场域。

本书1973年出版时,记者伦丁(Bo Lundin 1941-)的评论,影响了此后对这部小说的诠解,他将第三章以后、在纳尼亚拉发生的一切奇幻冒险,都解释为卡尔看到鸽子的傍晚,高烧濒死的梦境。伦丁的诠释是合理的,因为卡尔的奇幻冒险一点也不英雄,从头到尾贯穿的却是他对死亡的恐惧,和出于畏惧的躲藏、逃跑、撒谎。再者,这个小说并非安排所有的平行剧情汇聚于结尾,而是让许多主题、人物、剧情线、场景出现后即消逝,不再归返、无从追回,象征死亡的过程,即生命中一切美好与邪恶均一去不返。

除了惧怕的逃跑之外,吸引卡尔不断向前的动力,是他对哥哥约拿单的想念,或不想与哥哥分开的依恋。约拿单这个角色,则体现出那位完美的、爱的兄长,一开始就为了拯救残疾、不美的「我」(叙事者)死了──熟知基督教思想的读者应该立刻可以联想到,约拿单影射那位完美的、深爱世人(约翰福音13章1节)、把所有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当成自己兄弟(马太福音12章48节)的耶稣。

在耶稣形象的对照下,约拿单以生命为代价的救援行动,并不是值得其他人效法的匹夫之勇,而是足以让读者识读出「牺牲之爱」的记号。因此,本书不容易理解的结尾,于是昭然若揭:尽管如黑暗一般的未知与死亡本身,仍然令人畏惧、难以欣羡,但正是「爱」的记忆与召唤,才能让人在享受「爱」同在的片刻,决定揹著「爱的记忆」,跃向恐惧与死亡。

认识瑞典文化的钥匙

基督教之于瑞典,不只是政治与宗教的交互影响而已,也是瑞典文化很重要的一部份;因此,若想认识这个国家、阅读瑞典作家的作品,却避开基督教精神及其影响,这样将形同隔靴搔痒,只能触及消费生活及流行现象等较表浅的文化,无法更深入了解这群自信地活在世界边陲的人,他们怎么认知生命、死亡、环境与自己,怎么思考与抉择。

近年来,台湾人越来越重视国际观的培养,出国打卡或单单英文能力的提升,对改善国际观的帮助毕竟有限。然而,台湾的出版影视相对自由蓬勃,翻译作品的市场也不小,许多人的确是透过翻译开始认识陌生国度的;若能挪开「对特定思想刻意保持距离」的屏蔽,才更有机会实实在在地理解,那些我还不知道的事。在认识广袤世界的同时,我们也会更认识自己。

(封面相片来源:挪威剧院2014「狮心兄弟」音乐剧宣传照。)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赞助本文
已赞助人数:0人
已赞助金额:0元

1则评论

  1. 作者透过对瑞典文化的认识与基督信仰的精髓的体认,方能如此深入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并流畅精准的表达⋯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感谢作者分享,也感谢传扬论坛愿意支持,让读者能读到这样有深度的好文章。

发表评论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