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是男人嗎?──假新聞背後的真相

4706
贊助本文

假新聞為什麼層出不窮?關鍵或許不在假不假,而是被選取的真實夠不夠多。

一個月前,出了一則幾乎淹沒在國際新聞中的簡短報導,但卻扯動了上億人的神經:「瑞典教會表示:上帝未必是男人。」撰稿人是康普(Simone Kamp),11 月23日刊登在丹麥《政治》(Politiken)報上,透過國際媒體串流,這則新聞也經歐美國家部分媒體報導,中文世界至少香港的《明報》也報導了:「瑞典教會倡上帝去性別化 不叫『他』或『主』」。

這些新聞迅速招來各地網民的批評、謾罵、揶揄、嘲笑,幾乎都是負面評價,而且幾乎未經查證或三思,有些甚至顯得無的放矢。這則新聞很快就「紅」回瑞典,24日瑞典教會透過《教會報》(Kyrkans Tidning)澄清,並希望丹麥的《政治》報撤回這則過激的「假新聞」,瑞典相當具公信力的主流媒體《晚報》(Aftonbladet),也報導並部份引述了教會的聲明;28日《日報》(Dagen)整理了這些報導:「(瑞典的)教會手冊成了國際新聞!」

教會手冊(Kyrkohandboken)是瑞典教會內部的工作手冊,只有神職人員和部分相關行政、庶務職員使用,一般信徒根本看不到。手冊內容規劃了一年到頭的大小節期,每個禮拜誦讀的經文,儀式中的音樂、象徵顏色和建議。目前使用中的教會手冊自1986年起用至今,而即將於明年5月20日起用的新版教會手冊,則是從2009年即開始編纂,今年11月23日教會議會開會,決議接納的最新版本。

早在教會議會決議的前一天,瑞典國家電視台svt已暗示山雨欲來風滿樓,在52個動議當中,這個議案最受關注:「新思想在教會內引發爭議。」並相當中肯地解釋,23日的決議將使多年來僵持不下的意見檯面化。該報導提到,許多牧師對新版教會手冊的「措辭」感到生疏,因為新版手冊倡議,為了體貼聽眾的緣故,建議牧師採用「更具包容性」的用語。

看起來像是溫柔而靈巧的建議,究竟為何引發爭議呢?關鍵就在「主」和「祂」這兩個詞。

這兩個詞在其他許多語言當中,使用起來一點問題也沒有。以中文為例,「祂」是個新造的字,尤其「示」部確保這個字專用以指涉神祇,絕對不會跟人類混用,也不摻雜男女性別。然而,瑞典語則是借用男性第三人稱單數代名詞han (他),當代瑞典語使用起來規矩還變小了,在句中不再大寫,實在跟「他」沒兩樣。

難道,基督教的上帝具有強烈的男性性別指涉嗎?事實上完全沒有。上帝在自我介紹時,表明是「自有永有者」,徹底超越男女性別,在透過先知傳話時,有時以男性的丈夫身份表達情感,有時以女性的母性身份比喻恆定的愛;耶穌教導學生要稱上帝為「父」,也不是訛指這位「自有永有者」具有男性的性別,而是闡釋神人之間的關係,當如同親子一般親密。

正因為基督教的上帝不具有強烈的男性性別指涉,上帝不單單與某一性別的人認同,上帝並非獨厚某一性別的人,而是普遍地愛著每一性別的每一個人。

上述對上帝的見解,如今已是基督宗教的共識。因此,瑞典教會現任樞機主教安帖‧雅克蓮(Antje Jackelén,自2014年任職至今),才會在澄清並駁斥假新聞時表示:這根本不是什麼新事!也因此,新版教會手冊才會建議牧師改用中性的hen來指稱上帝。

至於「主」這個詞,原本在瑞典語裡完全沒有可對應的詞,現在出現在瑞典聖經與詩歌裡的herre(主)一詞,是漢薩同盟時代隨著德國的經濟殖民一起帶到瑞典來的,字源就是德文的Herr(先生),因為當年那些有錢的德國商人以男性居多,要求瑞典雇工和奴隸稱呼自己是Herr,「herre = 主」這樣的詞義連結便慢慢從南瑞典傳開。月前位於瑞典南部隆德(Lund)大學的教授反對減少herre的使用,或許也摻雜了個人對地域歷史傳統的認同。

此外,由於herre一詞來自特定的社會經濟結構,幾百年來瑞典社經結構的變動,使得這個詞無從連結高高在上的絕對權力:herre只提供食物或金錢等生存基礎,如果herre的要求太過份,有可能會被趕走或被殺掉。然而,Gud(上帝)在瑞典語中沒有其他的意思,就是天地的主宰,一般人在口語中也不輕易使用,即使遇到會脫口而出OMG的情況,也會避免使用Gud一詞。

由此可見,瑞典教會新版手冊建議少用han和herre,改用hen和Gud,是審慎的遣詞用字,是用精確校準過的詞義連結表達出的信仰告白。相信類似的思考,也可以是台灣所謂「本土化神學」值得借鏡、並細膩學習的方向。

用精煉、準確的語言告白信仰,並不是學究氣的菁英主義,而是認真反省、再三思量的真門徒(約翰福音1章47-49節)。因為,透過語言,人類才能重拾天人合一的關係,並且,凡事都要透過語言──這是聖經的約翰福音用以比喻基督地位的真義。(約翰福音1章1-3節)

了解了新聞背後的實際情況之後,再回到「假新聞」的事件上來。丹麥的那篇報導會被指為假新聞,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丹麥與南瑞典隔著窄窄的海峽為鄰,往來如此頻繁,瑞典教會的大事丹麥媒體不想知道都難,寫成這樣恐怕別有居心。 但距離遠一點的媒體,例如香港的《明報》,頂多是不夠詳實,因為很多瑞典事務和文化,香港應該很難知道得很詳細。

或許,值得我們思考的還有:如此嚴肅且深入的議題,像「新聞報導」這樣的文體,及其當前出現的載具(媒體),可有辦法呈現得出來嗎?

至於我們這些新聞閱聽人,說自己純粹是假新聞的受害者似乎也有點惺惺作態,中肯一點的說法是,假新聞讓我們太快下結論,但也因為我們經常拿新聞來放鬆、放空、填補空白,懶得仔細閱讀和探問,讓我們很容易滿足於這類粗糙的結論。

無法觸及真實內容的「新聞」,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不斷養大我們不求甚解的閱讀習慣,即使自詡「追求真理」之輩,也難免不被這種閱讀習慣蒙蔽。新聞或許受限於篇幅和壓縮的時間,但更精煉、精確的語言,避免草率結論的呈現方式(例如增列補充背景事實訊息的小表格),或許可以亡羊補牢。

因為,唯有透過語言(logos),才能救我們脫離假新聞的困境,讓我們得以回到通往真實的道路上。

(封面相片來源:KT Debatt Twitter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