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愛餐

6559
贊助本文

愛餐,是台灣教會美好又有趣的文化。教會「愛餐」通常指主日禮拜後,弟兄姊妹一起享用的午餐,或是,團契、小組聚會為大家預備的餐食。這類「愛餐」不見得是大魚大肉,或烹調複雜的菜餚,但絕對可以吃飽。教會提供愛餐,不只方便會友安心參加聚會,用餐更是交誼分享和連繫情感的重要時刻。

有朋友相信一起吃飯,共享愛餐就是傳福音,有篇文章〈食物可以暖化人心,感覺到神的愛〉,作者Daphne Lin指出:「食物的魅力和愛的表達比言語關心來得踏實,煮飯給需要的人,絕對是散播神的福音好的方式!」

台灣教會愛餐在台灣人靈敏味蕾的薰陶下,自成一格,別有一番風味。教會愛餐雖然是給大家方便「吃粗飽」,走訪台灣各地教會,無論鄉間、海邊、部落、都市,只要預備愛餐,就有屬於那間教會,獨特又溫馨的滋味,那是「米其林餐廳」吃不到的美味。

台灣教會愛餐文化,看似平凡無奇,其實沒那麼簡單!

愛餐,吃相不簡單!

社會和商場上,有套餐桌識人的法則,教會也存在「潛規則」。就讀神學院受派到教會實習,學長姐耳提面命:「當神學生,吃愛餐要等到牧師和會友都吃了,最後一個夾菜盛飯,千萬不要第一個夾菜,即使很餓也不能夾太多。」

切記,神學生、菜鳥傳道的吃相要端莊、要主動幫忙打菜,飯後收拾和洗碗,才能「留下好印象」、「留些行情給人探聽」,不但有助實習和牧會歲歲平安,甚至日後教會聘牧也許會列入考慮。

如此看來,愛餐雖然沒有「鴻門宴」的刀光劍影,但對部分「利害關係人」來說,還是要小心翼翼,畢竟吃飯事小,出局事大!

當「愛餐」變成「評斷人品」或「聘牧面試」的前哨戰,那麼,「愛」又在哪裡?反過來看,有僕人事奉的信仰精神,言行自然流露,不必矯揉造作,若為了符合教會潛規則而刻意練習,未免假仙虛偽,扭曲成為忠僕謙卑服事的意義。

愛餐,烹煮不簡單!

「愛餐」有個不成文定義,通常由教會自己烹煮,如果外面訂購,則是以自助式擺設,大家輪流打菜。更精確來說,如果買便當,會直接告訴會友今天午餐吃便當或叫比薩,不敢妄稱「愛餐」。

預備愛餐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別是主日禮拜後的午餐,少說十幾人,多則幾百人,備料烹煮就是大學問。專業辦桌的總舖師公認午餐是硬仗,台灣俗諺有云:「總舖師,怕吃午;泥水工,怕抓漏;大夫,怕治咳。」午餐的備料烹煮時間短,食材又不能過夜,考驗火候與調度實力。

「愛餐」每道菜餚都是愛的結晶,以愛餐常見佳餚「炒米粉」為例,加拿大宣教師吳威廉牧師(Rev. Dr.William Gauld,1861年2月25日-1923年6月13日)的名言「米粉炒吃到飽」,並非他愛吃米粉,而是行事低調不愛排場,要人招待他簡單就好,不要浪費,造成困擾。不知吳威廉是否有炒過米粉?炒米粉並不像吳威廉以為的「簡單」!

要將千絲萬縷、糾結牽連的米粉有條理的入鍋,加上蝦米、肉絲、高麗菜、黑木耳、胡蘿蔔等配料,或用南瓜做「金瓜米粉」,拌炒火候要得宜,火太大,則糊爛;火太小,則碎斷。炒米粉要耐心、細心,調味要注入愛心、同理心,減一分,無味;多一分,死鹹,多麼不簡單。

每當享用教會愛餐「炒米粉」和各樣食物,總是滿懷感謝,佩服不已,吃在嘴裡,真正感受「在地上如同在天上」,台灣基督徒真幸福啊。

若將預備講道,對比同工預備愛餐的用心,就覺得慚愧,預備「靈糧」恐怕不如愛餐烹煮「食糧」用心,總要再加把勁。常常提醒,預備信息跟烹煮愛餐一樣,避免「炒冷飯」,使用過期食材,偏食又營養不良,或是不經查證,不加思考,胡亂加料,錯誤餵食,導致「食安危機」,累積毒素,危害信仰而不自知。

主日早晨同工為預備愛餐,無法安心做禮拜,則是另一個要慎思的議題了。

愛餐,神學不簡單!

耶穌常在吃飯時談論教導,還被質疑「人子來,也吃也喝,你們說他是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路加福音7:34)。使徒行傳2:46「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初代教會信徒同桌吃喝,共享愛宴,那是聖靈工作,彼此合一的見證。初代教會面對猶太、外邦飲食習慣的律法爭議。

一同吃喝也隱含階級問題,保羅提醒「所以我弟兄們,你們聚會吃的時候,要彼此等待」(哥林多前書11:33),也許當時有社會地位較高的信徒,將社會那套帶入信仰團體,坐上位、先用餐,權貴吃飽喝足,才輪到奴隸和窮人,饑腸轆轆,但無法吃飽。既然是信仰團體的「愛餐」、「愛宴」,同在基督裡就不分尊卑貴賤,平起平坐,打破階級、族群、血統、身份等隔閡,共同分享。

錢鍾書說得好:「這個世界給人弄得混亂顛倒,到處是摩擦衝突,只有兩件最和諧的事物總算是人造的,音樂和烹調。一碗好菜彷彿一支樂曲,也是一種一貫的多元,調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濟,變做可分而不可離的綜合。」,共享愛餐就是多元調和,邁向合一。

當有教會推動幸福小組,或舉辦「恩惠相遇」福音餐會,以美食、禮物、尊榮的服務邀請朋友聚會,用上賓規格接待。從另一方面來看,但願教會不是對中產階級的「朋友」,才是上賓,更重要的,對社會邊緣人,無家者、愛滋病友、性工作者、同志、失業者、移工、各種宗教人士等,要像耶穌所說「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流落異鄉,你們收留我」,跨越界線,共享愛餐,才是實踐基督的愛和傳福音。

作家陳芳明說:「台灣社會底層,擁有非常精彩的文化,不僅誠實,而且徹底,人民的純樸性格,往往是透過味覺來呈現。」同樣的,台灣教會,因精彩的「愛餐」文化,在味覺中,使人遇見上主,一起吃喝更是接納包容、包容分享的象徵,期盼當教會偶有紛爭,也能因共享愛餐,化解爭端,擁抱寬恕,在主裡創造真實的合一。

【說明與感謝】

傳揚論壇催稿之際,偶讀《暴食江湖》(著/焦桐;二魚文化,2009),該書有論便當、論螃蟹、論早餐…等妙文,引起撰寫「論愛餐」的想法。在此推薦《暴食江湖》,並向焦桐先生致意。

【延伸閱讀】

  1. 台灣教會公報特別企劃:愛餐好好吃
  2. Su-Wen:沒有要讓人吃飽的愛餐
  3. 張德麟牧師:分享的教會

(圖片由作者提供)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