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餐

6553
赞助本文

爱餐,是台湾教会美好又有趣的文化。教会「爱餐」通常指主日礼拜后,弟兄姊妹一起享用的午餐,或是,团契、小组聚会为大家预备的餐食。这类「爱餐」不见得是大鱼大肉,或烹调复杂的菜肴,但绝对可以吃饱。教会提供爱餐,不只方便会友安心参加聚会,用餐更是交谊分享和连系情感的重要时刻。

有朋友相信一起吃饭,共享爱餐就是传福音,有篇文章〈食物可以暖化人心,感觉到神的爱〉,作者Daphne Lin指出:「食物的魅力和爱的表达比言语关心来得踏实,煮饭给需要的人,绝对是散播神的福音好的方式!」

台湾教会爱餐在台湾人灵敏味蕾的薰陶下,自成一格,别有一番风味。教会爱餐虽然是给大家方便「吃粗饱」,走访台湾各地教会,无论乡间、海边、部落、都市,只要预备爱餐,就有属于那间教会,独特又温馨的滋味,那是「米其林餐厅」吃不到的美味。

台湾教会爱餐文化,看似平凡无奇,其实没那么简单!

爱餐,吃相不简单!

社会和商场上,有套餐桌识人的法则,教会也存在「潜规则」。就读神学院受派到教会实习,学长姐耳提面命:「当神学生,吃爱餐要等到牧师和会友都吃了,最后一个夹菜盛饭,千万不要第一个夹菜,即使很饿也不能夹太多。」

切记,神学生、菜鸟传道的吃相要端庄、要主动帮忙打菜,饭后收拾和洗碗,才能「留下好印象」、「留些行情给人探听」,不但有助实习和牧会岁岁平安,甚至日后教会聘牧也许会列入考虑。

如此看来,爱餐虽然没有「鸿门宴」的刀光剑影,但对部分「利害关系人」来说,还是要小心翼翼,毕竟吃饭事小,出局事大!

当「爱餐」变成「评断人品」或「聘牧面试」的前哨战,那么,「爱」又在哪里?反过来看,有仆人事奉的信仰精神,言行自然流露,不必矫揉造作,若为了符合教会潜规则而刻意练习,未免假仙虚伪,扭曲成为忠仆谦卑服事的意义。

爱餐,烹煮不简单!

「爱餐」有个不成文定义,通常由教会自己烹煮,如果外面订购,则是以自助式摆设,大家轮流打菜。更精确来说,如果买便当,会直接告诉会友今天午餐吃便当或叫比萨,不敢妄称「爱餐」。

预备爱餐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主日礼拜后的午餐,少说十几人,多则几百人,备料烹煮就是大学问。专业办桌的总舖师公认午餐是硬仗,台湾俗谚有云:「总舖师,怕吃午;泥水工,怕抓漏;大夫,怕治咳。」午餐的备料烹煮时间短,食材又不能过夜,考验火候与调度实力。

「爱餐」每道菜肴都是爱的结晶,以爱餐常见佳肴「炒米粉」为例,加拿大宣教师吴威廉牧师(Rev. Dr.William Gauld,1861年2月25日-1923年6月13日)的名言「米粉炒吃到饱」,并非他爱吃米粉,而是行事低调不爱排场,要人招待他简单就好,不要浪费,造成困扰。不知吴威廉是否有炒过米粉?炒米粉并不像吴威廉以为的「简单」!

要将千丝万缕、纠结牵连的米粉有条理的入锅,加上虾米、肉丝、高丽菜、黑木耳、胡萝卜等配料,或用南瓜做「金瓜米粉」,拌炒火候要得宜,火太大,则糊烂;火太小,则碎断。炒米粉要耐心、细心,调味要注入爱心、同理心,减一分,无味;多一分,死咸,多么不简单。

每当享用教会爱餐「炒米粉」和各样食物,总是满怀感谢,佩服不已,吃在嘴里,真正感受「在地上如同在天上」,台湾基督徒真幸福啊。

若将预备讲道,对比同工预备爱餐的用心,就觉得惭愧,预备「灵粮」恐怕不如爱餐烹煮「食粮」用心,总要再加把劲。常常提醒,预备信息跟烹煮爱餐一样,避免「炒冷饭」,使用过期食材,偏食又营养不良,或是不经查证,不加思考,胡乱加料,错误喂食,导致「食安危机」,累积毒素,危害信仰而不自知。

主日早晨同工为预备爱餐,无法安心做礼拜,则是另一个要慎思的议题了。

爱餐,神学不简单!

耶稣常在吃饭时谈论教导,还被质疑「人子来,也吃也喝,你们说他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路加福音7:34)。使徒行传2:46「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的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著欢喜诚实的心用饭。」初代教会信徒同桌吃喝,共享爱宴,那是圣灵工作,彼此合一的见证。初代教会面对犹太、外邦饮食习惯的律法争议。

一同吃喝也隐含阶级问题,保罗提醒「所以我弟兄们,你们聚会吃的时候,要彼此等待」(哥林多前书11:33),也许当时有社会地位较高的信徒,将社会那套带入信仰团体,坐上位、先用餐,权贵吃饱喝足,才轮到奴隶和穷人,饥肠辘辘,但无法吃饱。既然是信仰团体的「爱餐」、「爱宴」,同在基督里就不分尊卑贵贱,平起平坐,打破阶级、族群、血统、身份等隔阂,共同分享。

钱钟书说得好:「这个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到处是摩擦冲突,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总算是人造的,音乐和烹调。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做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共享爱餐就是多元调和,迈向合一。

当有教会推动幸福小组,或举办「恩惠相遇」福音餐会,以美食、礼物、尊荣的服务邀请朋友聚会,用上宾规格接待。从另一方面来看,但愿教会不是对中产阶级的「朋友」,才是上宾,更重要的,对社会边缘人,无家者、爱滋病友、性工作者、同志、失业者、移工、各种宗教人士等,要像耶稣所说「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流落异乡,你们收留我」,跨越界线,共享爱餐,才是实践基督的爱和传福音。

作家陈芳明说:「台湾社会底层,拥有非常精彩的文化,不仅诚实,而且彻底,人民的纯朴性格,往往是透过味觉来呈现。」同样的,台湾教会,因精彩的「爱餐」文化,在味觉中,使人遇见上主,一起吃喝更是接纳包容、包容分享的象征,期盼当教会偶有纷争,也能因共享爱餐,化解争端,拥抱宽恕,在主里创造真实的合一。

【说明与感谢】

传扬论坛催稿之际,偶读《暴食江湖》(著/焦桐;二鱼文化,2009),该书有论便当、论螃蟹、论早餐…等妙文,引起撰写「论爱餐」的想法。在此推荐《暴食江湖》,并向焦桐先生致意。

【延伸阅读】

  1. 台湾教会公报特别企划:爱餐好好吃
  2. Su-Wen:没有要让人吃饱的爱餐
  3. 张德麟牧师:分享的教会

(图片由作者提供)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赞助本文
已赞助人数:0人
已赞助金额:0元

发表评论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