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盼望

我一直记得,在遥远而模糊难辨的儿时回忆中,有一个奇特的夜晚。那是第一次,我的母亲与我,在水和空气都严重污染的高雄家里,盯着电视萤幕,看完了长达3小时的经典电影《十诫》。或许,那是我第一次熬夜?肯定的是,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美国人透过电影,想像以色列民族的解放故事。

战争儿童的省思──我们的爱心纯粹吗?

从前从前,有个小女孩从小父母离异,双方都不想养育她,于是她与同在一个城市里的外婆同住,直到战乱发生,外婆把她和她的狗送上火车,要她去乡下的祖母家避难。她在祖母家度过平静的夏天和冬天,直到战火也在乡下蔓延开来,她的狗被流弹击毙,于是祖母把她送上一艘船,免得她也死于枪林弹雨。

无惧的爱:一场属灵回归的旅程

如果要用一个词总结这个世界的问题,那会是什么?在《爱胜过恐惧》一书中,灵修导师卢云指出:「恐惧」导致世世代代的人们被困在无归属感、毫无果效以及停滞不前的痛苦中,唯有神的爱能使人脱离恐惧的牢笼,迎向自由无惧的生命。

年岁的冠冕——瑞典的几个教会节日

11月的第4个礼拜四,美国人庆祝他们的「感恩节」,或许有些人以为,感恩节是由最早移民美国的清教徒发起,其实这些清教徒来自欧洲,而欧洲早在普遍接受基督教之前,就已经有「收获感恩节」的传统。中世纪时,感恩节和圣诞节、仲夏节并称一年三大节,许多欧洲国家至今都仍慎重其事地庆祝这些节期。

他们为何如流星掠过黑暗的夜空?

后人往往会赞赏梅贻琦对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卓越贡献,会感叹晏阳初为乡村建设运动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他们为什么能够实现中国古代士大夫只能「心向往之」的「知行合一」呢?仅仅靠自身的人品和修养就能达到此境界吗?《光与盐》第一次将这些人物的信仰与生命的血肉联系呈现在读者面前

关于情绪勒索:失落的界限,唯有坚持选择才能寻回

情绪勒索的互动循环,包括了三项环环相扣的元素:自我价值感、罪恶感与安全感。情绪勒索者透过贬低你或你的能力,让你觉得自己很糟糕,同时放出诱饵:「只要你按照我的要求去做,我就会肯定你。」接着,引发你的罪恶感,暗示你有责任满足他的需求……

《海上焰火》:我们都不该活在平行世界

身为基督徒,如果我们相信上帝创造全世界,又怎么能容许自己掩面不看见某些角落?此刻,在全球的难民国家和各地难民营里,都有无数受苦的人和基督徒工作者,如果我们无法去到苦难之地,至少,为他们祷告,只因在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里,我们的心中都不该拥有平行世界的存在。

你与死共舞吗?──习以为常系列之二

语言学的研究指出,因为「死亡」是华人社会的禁忌话题,日常语言和书写都因此衍生出几十个影射、代称死亡的词语。理论上无需避谈死亡的华人基督徒,却也仍避免直接言说「死」字,而另以其他词语指涉,例如辞世、别世、逝世、上天国、蒙主恩召、荣归天家、荣见主面、已经不在了、去上帝那里、去当小天使、眼睛闭闭见耶稣……等。可见华人社会避谈死亡的习惯,多少仍影响着华人基督徒,尤其是台湾的基督徒。

热门点阅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