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代价-1
耶稣说:「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马太福音5章9节)但我曾以为这指的是人际关系中的美善,在诡谲多变的国际情势中,使人和睦的人无疑是螳臂挡车的理想主义者;在昨是今非、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里,我也曾将圣法兰西斯「使我做祢和平之子」的祷告,视为缘木求鱼的超高道德标准。
一首关于改变的歌
我又回头看了麦可当年的演出。或许他是对的。我们只能从镜中那人开始,「看看自己的样子」,或许,我们得先「看见自己眼中的梁木」。事实上,30年下来,要找出自己眼中的梁木,恐怕也不再那么容易了。但总得从某一刻,从某个人开始……。
高墙为谁而筑?──习以为常系列之三
有没有哪些人、哪一群人,是你宁可跟他们保持礼貌或安全的距离的?(说不定也带着一点微微的、出于怜悯的不屑)他们最好与你井水河水不犯、不要找你麻烦。他们是谁?是哪些人?
《宾汉》:王子复仇记之后,何去何从?
「父亲要我们犹太人与罗马人,成为兄弟作为典范。」在罗马帝国还昌盛的年代,犹太王子宾汉与罗马孤儿马萨拉原本情同手足,但两人追求和平的方式不同,宾汉心软加上判断失误,包庇主张以武力推翻罗马统治的奋锐党人,导致总督彼拉多遇袭。
交换的代价
人类的社会生活本来就充满「交换」的行为,古今中外皆然,但或许也因为交换的普遍,让人很容易对价值的判断失准,对昂贵的代价失去敏感,不惜血本换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东西,反之,却将无价视为廉价或免费,轻率以对。今天,眼下,你将把你的人生拿去交换什么?
她何以千夫所指?
坦白说,对跟随耶稣的人来说,施洗约翰被杀的原因没那么重要;初代教会的信徒一定也已觉察到了这点,因此在较晚写成的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也都不再记述施洗约翰被杀的原因。马太福音反映了第一世纪犹太人的生活与传统,同时也批评并修改当时犹太人的信念与政治倾向,很可能延续马可福音中关于施洗约翰死因的记叙,以增强希律「像摇摆的芦苇」、没主见的形象。
铁锈地带的信仰真相
与一般人刻板的印象相反,大阿帕拉契山区会上教堂的人其实比中西部、西部山区及密歇根州与蒙大拿州之间的人还要少。基于对传统的尊重,大家都说谎,声称自己每个礼拜日都去教堂,因而造成「圣经带」信仰稳固且繁荣之假象。实际上,在铁锈地带,教堂已然无能为力,信徒大量流逝。
透过谈心,建立「心与心连结」的关系
神的心意岂不是让我们「彼此相爱」,又说「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我自己与妈妈的经历是:当我们的心回转向彼此,用神的眼光看对方,透过真挚的沟通谈心,确实能让彼此的心更加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