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宗罪──嫉妒
嫉妒多以一種隱藏方式包裝,表現出嫉妒者不在乎,但他的一個眼神,嘴角反映已掩飾不了。此外,嫉妒多假扮公義,陣陣有詞掩飾其嫉妒感覺,但這與公義無關。嫉妒不會是一種生命推動力,人也不會從中享受了甚麼。
誰的興旺?誰的衰微?
一昧的將會友留在自己的教會網絡內,是否真的合乎上主的心意?當我們念著《使徒信經》裡的「聖而公之教會」時,我們或許會在乎教會的「聖潔」,但卻很少去意識到教會也應當是「大公的」(catholic),應該是「普世的」。
救人身體,更救人治靈魂的石美玉
1896夏,兩名年輕的中國女子石美玉和康愛德從美國密歇根大學醫學院畢業。在隆重的畢業典禮上,嘉賓們注意到,作為畢業生代表,穿着粉紅色旗袍的石美王和穿着藍色旗袍的康愛德,儀態大方地走上講台,從校長手中接過學位證書……。
決志信耶穌,然後呢?
我們需要信徒造就,我們需要良好的教會運作。如果教會運作只是拓展宗教勢力,我們實在開倒車過頭了。該不該邀人決志?當然應該!只不過,聖經說,我們用「諸般智慧」傳揚祂,可不是不擇手段與千方百計。
抱怨的文化
無論正向或負向思考,都會使人在觀察時無法擺脫情緒,以致容易將錯覺當成現實。缺乏「防禦性悲觀」的正向思考固然大有問題,不代表與之對立的負向思考就是美善的,即使是先知耶利米、約伯這個角色和傳道書的作者,也沒有耽溺在負向思考中
生活中的「細拉」:以安息重整你的心
忙碌被當作是榮耀的標記,滿滿的行程給我們「自己很重要」的滿足感,但畢德生卻認為忙碌是「絕對的懶惰」:「那是以我們的行動填滿時間,而不是留意神的行動。那是在掌控一切。」
「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從公民角度思考(二)
全球公民有助基督徒理解他們在世界的角色,但這不等於基督徒身分是由全球公民界定,因為基督徒的政治是上主國,不是從政治理念而來;基督徒的道德是教會,不是倫理理論而來;基督徒的經濟是上主創造與救贖,不是從經濟理念而來;基督徒的文化是聖靈,不是從自由而來。
透過談心,建立「心與心連結」的關係
神的心意豈不是讓我們「彼此相愛」,又說「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我自己與媽媽的經歷是:當我們的心回轉向彼此,用神的眼光看對方,透過真摯的溝通談心,確實能讓彼此的心更加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