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莫特曼一起上教会
曾有人开玩笑说到,在强调多元文化的美国,种族与种族之间分隔最明显的时刻是周日上午。非裔美人参加非裔美人教会,亚裔美人参加亚裔美人教会,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群体参加由自己群体所建立的移民教会。美国如此,世界其他地方的教会是否也是如此?
十诫,一瞥美丽世界之窗
几个月前一位青少年问我:「真的有地狱吗?如果有,上帝为何要创造出地狱这么恐怖的地方?」真是大哉问!我沉默了一下,然后问她:「你住在哪?」她说:「Arcadia(洛杉矶一个学区极佳的城市)。」「你喜欢那个社区吗?」「不错啊,环境整齐干净,教育资源丰富,公共设施也很完善。」
当信仰成为隐私,基督之爱能有多宽广?(上)
我们在台湾常常听到一种说法:欧洲的教会人很少,教堂都「经营」不下去了。所以有人基于这种以讹传讹的「印象」,以为基督信仰在欧洲已经式微,欧洲恐怕是个基督教「衰弱」的地方,更有人举出一堆欧洲的社会问题,含混不清地归咎于欧洲多元、理性等等所谓的「进步」反而导致基督教消失。
做神学,所为何事
失去神学的声音,华人、台湾教会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很难提出强而有力的回应,宣教策略没有扎实的神学为基础,难免出现荒腔走板的言论与行径。没有神学的教会,怪不得乱象频传,有时钻石、金粉、机票乱乱飞,有时陷入权力诱惑,或是与整个社会脱节,因为失去了神学的思辨与讨论能力,教会难以与社会对话。
源自教堂和杂货店的保守主义信念——读《撒切尔夫人自传:通往权力之路》
撒切尔夫人对西方的懈怠与松弛充满了忧虑。中国已经取代了昔日的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专制国家,因此她警告说:「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地给中国施加压力,告诉它如果想享有受人尊重的关系所带来的全部的切实利益,它就必须结束迫害人权的做法,并且用文明的标准来对待西藏、基督教会以及国内持不同政见的人士。」
入世的行道:社会参与
「传福音」领人信耶稣,在我们的信仰生活当中,一直是相当重要的行动。但有时也因着对「传福音」的认识过于偏狭,以至于「传福音」被侷限在教条式的「让未信者知道耶稣的生平事蹟」与个人化的「让不信者放弃别的神明宗教来改信基督教」,甚至将「传福音」与其他的公共参与对立起来……。
把握试炼时刻:挑战出现的时候,就是突破的时候
人生原本就充满著各种挑战,但是有时候,我们会面临特别的试炼时刻。好像你最不想面对的、隐藏在内心最深处的那些问题,全部都约好一起来找你,让你疲于奔命。我跟身旁的朋友们最近正面临这种试炼时刻,而在种种冲突、破碎、沟通之后,我学着靠着恩典面对挑战,让内心保有出人意外的平安。
「传扬论坛」发刊词/林信良
2016年初,台湾人民刚经历了一次全面的政党轮替,对基督徒来说,立法委员选举或许更有看头,首次出现两个以宗教为价值的政党,激发许多正反讨论;无独有偶,在香港、北美等地,也正经历著社会事件与信仰连结的争议,基督徒在香港争普选的议题上该怎么判断?面对自称基督徒的唐纳川普在公开场合上说出的争议言论,基督徒对此看法也呈现两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