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誡第十誡——防治「道德治療性自然神論」的疫苗

律法、群體和群體的實踐不是獨立於彼此而存在的,而是圍繞著一個共享的故事、記憶和傳統。十誡是上帝塑造培育祂百姓的方式,透過這些規訓一方面模塑這個屬神的群體,一方面在群體中模塑群體中的個人。

十誡,一瞥美麗世界之窗

幾個月前一位青少年問我:「真的有地獄嗎?如果有,上帝為何要創造出地獄這麼恐怖的地方?」真是大哉問!我沈默了一下,然後問她:「你住在哪?」她說:「Arcadia(洛杉磯一個學區極佳的城市)。」「你喜歡那個社區嗎?」「不錯啊,環境整齊乾淨,教育資源豐富,公共設施也很完善。」

教會的失憶症

教會不是從石頭蹦出來的,任何一間堂會都不是。2000年來,獨一的教會持續成長,在各社會文化場域取了不同肉身而多元展現,上帝的教會在台灣是其中一部分。主內同道何不試著從自己所在的群體開始,回溯自己的神學DNA,尋根信仰的傳承,找回自身的歷史,一直到五旬節聖靈降臨時的那個教會呢?

十誡第八誡——偷盜,始於信心的錯置

在今天的社會中,我們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方式來「偷盜」不屬於我們的事物,然後辯稱我們是透過「正當」的管道取得的,或是我們有「權利」取得這些本來就屬於我們的事物。「不可偷盜」禁止人們用強迫、欺騙或偷取的方式奪走屬於他人或群體的財物、名聲和人身自由。因此「不可偷盜」所涵蓋的意義遠比「不可偷東西」來得更全面。

愛上帝:個人,但非私人

愛上帝者有三個共通。第一,他體會靠賴上帝恩典活著;第二,他感受上帝的悲心;第三,他以真誠面對真誠的上帝。

教養與牧養——培養孩子,不是軍火競賽

我們活在一個快速變遷的時代;身為父母,對預備孩子面對未來的世界備感壓力,卻又不知道該如何預備他們。於是,我們隨坡逐流,身邊的朋友怎麼做,就跟著他們的腳步補英文、學算術、跳芭雷、練跆拳、加入球隊……。

待人處事:體諒與衝撞

保羅在說「對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前,他堅持對罪和惡的不妥協。當時哥林多教會的罪和惡是分黨分派(林前一、三)、淫亂(林前五)、彼此告狀(林前六)等。保羅的教導不是只有犧牲和寬容,更要有對惡的不讓步意志,甚至不害怕因不讓步而有的衝撞。

宗教改革與信徒皆祭司

信徒皆祭司是民主化的覺醒教育,即讓被剝奪權利的信徒認識他們是上主兒女,不次等於聖職人士。更重要,聖職是信徒群體授權,不可能凌駕於信徒群體。此外,信徒應要自己學會讀聖經,忠於聖經教導,承擔維護教會的責任,不假手於聖職人士。

熱門點閱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