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什麼名字?
就算忘了自己本是異鄉人,台灣社會裡也還有為數不少的異鄉人,在我們身邊與我們一起生活,再說,我們無論如何是世上的客旅。一種新的語言尚且難以被靈魂接納、認同,名字呢?我的靈魂願意被按哪個名字召喚?
找到工作的使命、活著的意義
「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勞碌中享福,這也是神的恩賜。」(傳道書3章)Dan Miller指出,神設立工作不是為了折磨我們,而是讓我們享受的。「工作,不是上帝的咒詛,而是行在祂旨意當中的好處之一。尋找自己喜愛的工作不是圖利私己的目標,而是實踐人生真正呼召的要素。」
十字架貼紙
一張十字架貼紙引發了那麼多的話題,從基督宗教自身的思考,我們需不需要貼十字架?到如何牧養來參加基督教生命過度儀式的未信主朋友?最後,竟然順藤摸瓜出了一個大大的研究主題!這在在突顯出,我們懶惰於思考身旁已經熟悉的事物,當有人開始思考時,意義就可以有機會變的不一樣了!
如果法老也是聰明人──隱藏在字裡行間的觀點
公主去河邊根本不是「為了要」洗澡,那件假稱是「順便做」的事,才是她去河邊的真正目的──撿嬰兒。否則,若公主真的是要洗澡,她的宮女忙著伺候,怎麼能「在岸邊散步」呢?她們應該是在尋找什麼當時很容易找得到的東西:被丟進河裡的男嬰。
瑞典國寶作家的死亡寓言
約拿單以生命為代價的救援行動,並不是值得其他人效法的匹夫之勇,而是足以讓讀者識讀出「犧牲之愛」的記號。儘管如黑暗一般的未知與死亡本身,仍然令人畏懼、難以欣羨,但正是「愛」的記憶與召喚,才能讓人在享受「愛」同在的片刻,決定揹著「愛的記憶」,躍向恐懼與死亡。
年歲的冠冕——瑞典的幾個教會節日
11月的第4個禮拜四,美國人慶祝他們的「感恩節」,或許有些人以為,感恩節是由最早移民美國的清教徒發起,其實這些清教徒來自歐洲,而歐洲早在普遍接受基督教之前,就已經有「收穫感恩節」的傳統。中世紀時,感恩節和聖誕節、仲夏節並稱一年三大節,許多歐洲國家至今都仍慎重其事地慶祝這些節期。
《大娛樂家》:跳脫外在框架,自由活出神所造的你
有哪些因素,讓我們無法活出神所創造的自己?無論是出身背景、他人眼光、內心中的謊言,甚至實現夢想本身,都可能成為得到真自由的攔阻。因此格外需要一次次來到神面前,領受祂的眼光,取代自己的眼光,活出神所創造的你。
交換的代價
人類的社會生活本來就充滿「交換」的行為,古今中外皆然,但或許也因為交換的普遍,讓人很容易對價值的判斷失準,對昂貴的代價失去敏感,不惜血本換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東西,反之,卻將無價視為廉價或免費,輕率以對。今天,眼下,你將把你的人生拿去交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