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兩難在武漢肺炎蔓延中(下)
或許,台灣在武漢肺炎蔓延中下面對空前的兩難處境,確實如某些人所言,出現了某種「防疫國族主義」,重新劃定了想像共同體的邊界。但那究竟是不是出於仇恨,抑或是回歸了某種健康的我群意識?
道德兩難在武漢肺炎蔓延中(中)
在聖經中,耶弗他的女兒為了父親,犧牲了。其實,真正該死的,是她的父親。亂許諾的是他,理該由他來承擔錯誤許諾的後果。不過,通常在講「犧牲是必要的」這種話的人,經常是位高權重者,而不是前線,心裡想的「代價」亦往往不是他自己本人。
道德兩難在武漢肺炎蔓延中(上)
不論撤僑與否,世界各國出於人道的召喚,都不該放任中國政府以防疫為名魚肉自己的國民,誠如論者所言,「目前武漢己經失去常態化醫療救治能力,若讓一名己經生病的人留在武漢,相當於把他留在砲火紛飛戰地上的帳棚裡」。
從〈關鍵時刻的呼籲〉談起:整全的政治關懷
身為一個基督徒,身為一個十幾年來編輯、出版幾百本基督教書籍的出版社負責人,我想要提醒主內的弟兄姊妹們,同婚立法只是基督徒政治關懷、政治參與的一小部分,台灣的國防、外交、主權、經濟成長、醫藥社福、教育、兩岸政策……都應該列入我們投票的考量範圍。
端木皚/聖誕節提醒我們,教會從來都不是政治中立
二千年後,這個搖撼天上地下的福音,竟然在某些道貌岸然的教牧手中淪為唱唱聖誕歌的藉口:彷彿只要我們仍能翻開聖經,唱唱聖誕歌,我們就履行了宣揚福音的責任。我們絲毫沒有思考耶穌基督福音那個觸及社會、政權以至「空中掌權者」的向度,也忽略了我們的福音中「願你的國降臨」的終末向度。
從香港選舉變天,反思台灣教會的政治參與
基督教會中熱衷於信仰中「中國因素」極可能導致「反中國因素」的出現,教會的菁英與在地協力者並不能等同於草根群眾,「後者因宗教理念、集體記憶或其他因素,對中共政權的既定觀感及態度,反倒可能掣肘菁英向政治權力靠攏的作為,甚至讓菁英喪失在地領導的正當性」。
基督教倫理學看武力反抗
這個世界上有許多政權都是基督徒採取武裝抗暴而建立的,包含美國獨立革命與中國的辛亥革命。宗教改革時代,路德、加爾文等大師也都曾主張武裝抗暴。事實上,新教的建立本身就是三十年戰爭的果實。武裝抗暴,是最後萬不得已的手段,但並沒有違反聖經的教導。
如何記憶誰的地景
民眾的選擇不只是被動的抵抗,更可以主動建構並再建構對地景的理解。香港太子站外暴警驅趕不走的民眾自發的聚集,解構了這個原本象徵威權的「太子」站,不論它代表的是前英國殖民政府,或是現今實施內部殖民的中國帝國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