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國寶作家的死亡寓言
約拿單以生命為代價的救援行動,並不是值得其他人效法的匹夫之勇,而是足以讓讀者識讀出「犧牲之愛」的記號。儘管如黑暗一般的未知與死亡本身,仍然令人畏懼、難以欣羨,但正是「愛」的記憶與召喚,才能讓人在享受「愛」同在的片刻,決定揹著「愛的記憶」,躍向恐懼與死亡。
逮住他!
學校還特別提醒這些氣憤的高年級學生,如果剛好發現肇事學生,千萬不能追打、恐嚇他(們),不能自以為站在正義的一邊就「以大欺小」,而要儘可能溫和地問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大家的共同目標放在未來恢復和諧的社群關係,就不能太強調在眼前的負面情緒與損失。不是嗎?
燃燒的大樓
我們的社會習慣吃定「好的撒瑪利亞人」,台灣的教會也喜歡徹底利用「馬大姊」的天真。教會經常「要求」個人「必須無償履行」某些聖工,以維持教會例行事務正常運作,卻不思建立一個「讓個人的服事保持自由與彈性」的制度與氣氛。
找到工作的使命、活著的意義
「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勞碌中享福,這也是神的恩賜。」(傳道書3章)Dan Miller指出,神設立工作不是為了折磨我們,而是讓我們享受的。「工作,不是上帝的咒詛,而是行在祂旨意當中的好處之一。尋找自己喜愛的工作不是圖利私己的目標,而是實踐人生真正呼召的要素。」
性/別,說好的自決呢?
細細老師在書的末了,提到自己之所以能夠活下來,是因為有盼望,指望一個沒有肉體沒有疾病沒有情傷的天堂。其實,復活不在乎靈也在乎身體,康沃指出,雙性人神學可以同殘障神學結盟,看醫治,不必再侷限於個人身體的「正常」,而是破碎關係的修復,而這才是日後復活身體所能帶給人的真正盼望。
善良的勇氣
「慫恿、放任他人接受更多痛苦」,跟主動面對邪惡、自願選擇代替他人受苦的基督,是完全不同的。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是要隨從文化的暗示、即使參與邪惡也在所不惜?或是選擇追隨基督?換句話說:我們到底有沒有選擇善良的勇氣?
缺席的父親
現今許多教會以「高抬(核心)家庭的價值」呼籲保持家庭的「完整」,亦即,為了小孩維持婚姻關係。但此舉對那些遭逢父親缺席了的孩童而言,無異於落井下石;對那些父親形同隱形人的孩童而言,閃耀著金光的「家庭價值」乖離事實。
與神重燃愛火的親密之旅
如果我們不清楚自己的肉體是軟弱的,就會驕傲導致跌倒;但如果我們只看到自己的軟弱,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內心是願意的,就會沮喪退縮。然而,神要的是我們在愛中沒有懼怕,除此之外,清楚自己蒙神喜悅,不僅帶來與神的親密,更會帶來靈命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