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生命的巨山
「愚公移山」這句成語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這則故事與耶穌對「信心」的教導極為相似,耶穌曾對門徒說:「是因你們的信心小。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座山說:『你從這邊挪到那邊。』它也必挪去;並且你們沒有一件不能做的事了。」(馬太福音17章20節)
往各各他的路——在公共空間忠心跟隨耶穌
近來台灣因同性婚姻的議題引起基督徒間的激辯,也引發基督徒和同志運動者之間的張力。在這些張力背後,顯出一個比同性婚姻合法否更重要的議題:在多元社會中,人們如何與不同信仰的人一起生活?面對公共議題,基督徒有沒有權利從信仰出發表達對議題的看法?又應不應要求社會中的其他成員按我們的方式生活?
信仰核心是聽講道?
長久以來,「基督徒」跟「作禮拜」幾乎畫上等號!基督徒不作禮拜就是很不好的基督徒。那麼,「作禮拜」的重心是什麼呢?毫無疑問,就是「聽講道」。可以錯過前面唱詩歌(反正唱歌也是為了等人?)絕不能錯過聽講道,台語稱為「聽道理」。
別讓謊言困住你的人生 ──大膽拒絕魔鬼的七大謊言
你喜歡謊言嗎?我們多少都會喜歡謊言,怎麼說呢?因為我們喜歡聽好聽的話,盡管我們知道那不一定是事實,但我們希望聽好聽的話。這就好像是「國王的新衣」裡的國王一樣,我們似乎是選擇喜歡聽的訊息來聽,但是否它也暗示著謊言(不是真實的)呢?
若聖經正典有差誤,信仰何能不出錯?
宗教信仰若缺乏穩固的根基,則其教義的可靠性恐與鄉野/都會傳奇相去不遠,所謂的靈驗或神聖經驗,也可能只是信仰群體內一套意識形態不斷地灌輸,所產生的自我良好感覺而已。基督教是建立在拿撒勒人耶穌復活的歷史事實之上,而聖經是基督教信仰的權威,此乃大公教會之共識應無疑義,即便各宗派對於聖經權威的理解稍有差異。
耶穌是偉大的老師
9月28日是孔子的生日,在台灣,利用這天作為教師節,以紀念這位華人教師的生驅。講到孔子,在華人的社會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也被稱為「至聖先師」,許多學校仍保有孔子的銅像。然而對於基督徒而言,我們必須要更深一層去認識教師節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