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要求信實
信實是對別人的信任,也是對上主的信靠。對上主的信靠不是是否相信上主必然醫好我的病,而是是否仍相信沒有醫好我的病的上主仍然是愛?對上主的信靠不是是否相信上主保祐我逢凶化吉,而是是否仍相信沒有救我脫離凶惡的上主仍然聽我們禱告?
知識論轉移對當代教牧事奉的提醒
使徒保羅勸誡教會:作先知講道,只好二個人,或三個人,其餘的就「慎思明辨」!當講台上的人聲稱有聖靈的啟示、引用聖經奉上帝的名說話的時候,聽眾的回應不是「順服就蒙福」,而是「慎思明辨」:這些講論符合使徒與先知的見證嗎?這段聖經這樣詮釋精確嗎?會眾不藐視先知的講論,但要凡事察驗。
找到生命的價值
每個物品都會有其價值,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用金錢來衡量,我們買東西會先看價格,再評估能力。人類一開始是以物易物,逐步改變交易方式,最後使用錢幣,如同當年亞伯拉罕用400舍客勒向赫人以弗崙買了一個地方,要作為墓地。
十誡第四誡——開啟愛的空間
安息日是關於紀念上帝的盟約,而不是關於我們的宗教表現。安息日的焦點是定期地中止日常生活的事務,操練被上帝「打斷」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我們個人的享樂和休閒。安息日提醒我們,真正的安息來自委身於上帝與我們所立的盟約關係,只有在對上帝全然的信靠中才能經歷得到。
到底要冷?還是要熱?
但我也很在意的是,上帝在啟示錄是提到:「我倒願意你或冷或熱!」但就像我前面說的,上帝真的是一個善於信手拈來的教導者,用當地人最熟悉的情境最熟悉的語言來教導。那上帝為何是將「冷」、「熱」並列呢?而不是說,希望你們熱起來。
基督徒也是沒禮貌的台灣人嗎?
這真是個奇怪的命題,沒辦法,台灣人有沒有禮貌是一個最新的話題。因為有日本人說,在他們眼中,台灣人很沒禮貌。至少,人家來你家玩,發生意外出人命,不該有人幸災樂禍吧?這根本不是政治話題,而是基本的禮貌罷了。
論斷人的迷思
每一天,我們總要講上好多的話,但同時,我們也要聽上好多的話,在一講和一聽之間,到底要如何取捨?原來,「講話」是對別人有建造;而「聽話」則是對自己要有幫助。因此,我們就必須要思考,什麼話語是對他人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