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的素養教育

2446
贊助本文

教育問題一直是許多台灣父母,或是華人社會長久以來的「傳統」焦慮。特別是三明治世代的父母,面對當下強調多元學習與入學方式的教育典範轉移,實在很難和自己過去填鴨、按分數排名的教育經驗與記憶相協調。總是會聽到同個或上個世代的人說:聯考多單純,按分數排名來決定多公平。當考試分數成了社會分類的標準,也難怪會有人說「第一流的人才讀醫學院,二流的讀工學院,三流的商學院……藝術的就根本不入流」。

教育當然不是為了分數,更不是為了考試;教育也不只是為了升學,或只是為了成為在單一的價值、模式和標準下的「第一流的人」。如果教育只是為了前述這些,那受教的人不過就是成了「訓練有素的狗」。

這也是為何在12年國民基本教育所施行的「108課綱」中,「素養教育」成了國民教育的核心主軸。姑且不論教學現場的實際運作情形如何,相較於過去以「知識」為主的「能力導向」教育,除了「知識」之外,所謂「素養導向」的教育卻是要培養學生擁有「能力」和「態度」。在台灣教育部所發布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指引〉中就指出:「核心素養」指的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108課綱所要帶出的學習方向,不再是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而是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

總的來說,素養意謂著真正的學習不只是記憶、填鴨跟重複;素養要求學習者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所學到的東西。素養其實也是要求學生對於自己所學的不是停留在知識層面上,當知識與能力、態度相結合時,代表著學習者開始去「經歷」自己所學所認識的是什麼,與原本課本上的他者建立關係。

「素養導向」的教育典範其實也值得基督教的信仰教育效法。如同過去傳統「能力導向」的教育,許多台灣教會的教育訓練或門徒造就,也仍然停留在各種形式的「課程」、「訓練」上。當一個人接受基督成為他生命的救主,教會不僅期待他按時參加主日崇拜,還不斷地去教育信徒要有諸如十一奉獻、讀經禱告、領人歸主等「基督徒XX要」。有規模的教會會舉辦各樣的講座、課程、特會。我們總以為當一個信徒,拋棄了「屬世」的活動,花了很多的時間在教會裡上了這些「課程」,參加各樣的「聚會」後,他就會是一個合格「門徒」。

然而,特會也好,課程也罷,終究只是一個又一個知識模塊的堆疊。並不是說這些「知識」不重要,但如果我們沒有想要進入這個世界的「態度」,只是把讓教會的時間佔滿了自己平常的生活,我們又怎能培養出將這些所謂的「屬靈」知識用在日常生活中的「能力」?

「素養」其實就是「品格」!和「素養」一樣,我們總以為藉著各樣的「課程」就能培養所謂的「品格」,但殊不知如此品格也就被當成了,關乎某種道德規範或律法的「知識」。然而,如同新約學者N.T. Wright 在其《信主了,然後呢?:天國的倫理學建構》一書中,借用亞里斯多德對品格的觀點,指出品格關乎的是我們所相信的故事,我們所追求的榜樣。Wright 藉由對馬可福音10章17-22節:耶穌和少年的官的對話的詮釋;指出少年的官所面對的是耶穌的「呼召」,耶穌不是呼召他去做出某種行為,而是要展現出某種品格。耶穌呼召他要將自己看為整個天國「故事」中的一個角色,學習這個故事中的角色的榜樣!

Wright 認為品格之所以能被改變、被革新,是因為人進入了一個故事,有了所追求的榜樣。而基督徒的素養,也正是如此!聚會也好,靈修讀經也罷,不過都是為了效法基督而有的方式,但如果我們沒有在基督與上帝國的敘事裡,再多的「課程」也無法讓我們成為真正的基督「人」。如果我們以為參加更多的聚會、在教會裡有更多的服事,卻沒有基督上帝國恩典的「態度」、去愛人、在各樣生活關係中和好的「能力」,我們有怎能說自己是基督門徒?唯有因著基督的恩典,在學習各樣的「知識」後,帶著走入人群,愛鄰舍的「態度」,在日常生活中培養並活出基督生命樣式的「能力」,我們才算得上是具備了基督門徒的核心素養!

Image by jcomp on Freepik)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