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馬太福音之家譜

1613
贊助本文

初信主時不知天高地厚,讀了幾遍聖經,在教會辦的聖經問答競賽得獎,就自以為懂聖經了。後來慢慢察覺到聖經的語意的艱難,尤其開始學習新約希臘文、「學不來文」(biblical Hebrew),往往半個多小時解析一節經文仍不知所云,頓時有一種深刻的領悟:聖經的讀者需時時保持知識的謙遜,不斷地提醒自己「我不懂聖經」。

隨著參與教會內事奉的年日增加,經歷幾百、上千次生產解經講章的折磨之後,好像慢慢懂聖經,建立起神學的自信。但是最近又開始懷疑起來,該不會自己其實錯的很嚴重,卻還不自知?尤其聽到紐畢真主教說的:「真理,若真是真理,必然是公共真理。」更是振聾發聵。這樣,律法、先知與福音書所見證的耶穌若真是認識上帝的必備「真理」,聖經的信息就必須從某種具備公共視角的方式來解讀。小老駑鈍,還沒參透「公共解讀」該怎麼個公共法,只能依賴自己的閱讀與人生經驗,嘗試融合經文的視域。以下就按著這個姑且稱之為A Pastro-Missiological Reading of the Scriptures的方式,探索聖經的意義(What It Means to Us)。

關於閱讀與理解,有道是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書寫者如何開始,就已經釋出許多信息,譬如,以「很久很久以前」當開場白,聽眾一聽即知:以下所說的是童話故事。情節內容大多是虛構的,但對人生的啟發為真。那麼,福音書故事從哪裡開始講起?馬可開頭寫:耶穌基督福音的「起初」,約翰福音則更直接「在起初」,刻意使用創世紀1:1的同一個字,呼應創造敘事,說明耶穌的出生,啟始了一個新世界。

馬太福音雖沒這麼直接,含義也相似。它是這麼開始的:「這起源之書是耶穌基督的,即大衛的兒子、亞伯拉罕兒子」。然後仿照歷代志的格式,從亞伯拉罕以降,由上到下精心編制了一份家譜,共分三個十四代。作者如此安排,中間有跳代的情形,是刻意的修辭。當這本書在會眾中宣讀出來:十四代、十四代、十四代(不是直接講四十二代),猶太背景的信徒必然心領神會,十四是大衛的數字,還連講了三次,總該聽懂了吧。因此,這份家譜就是君王世系,而大衛的兒子、亞伯拉罕的兒子這樣的詞彙,在在說明大衛的王位要堅立到永遠之應許,那位繼承亞伯拉罕的後要成為大國、要使萬國蒙蒙福的後裔,已經確實在耶穌身上應驗了。

從這些推敲,馬太福音的受眾應是身處外地(可能是安提阿)的第二代猶太背景的基督徒,闡明耶穌是彌賽亞,是上帝國的君王。若馬太成書於耶路撒冷被毀之後,則更富深意,因為聖殿被毀事件必然引發信仰的質疑與身份認同的危機:上主拋棄了以色列了嗎?在此情境下,身為「猶太人」又有什麼含義?再次被流放的猶太人,如何才能保持上帝子民的身份?馬太福音從一開頭就向他們保證:身為耶穌的門徒,動盪的世局已不構成威脅,雖在羅馬人眼中,猶太人是亡國奴,卻因耶穌的緣故,「以色列」「聖殿」「國度」的意義都被轉化昇華了。

這份名單出現了幾位猶太家譜中罕見的女性名字:他瑪、喇合、路得、烏利亞的妻。我在別處寫過「教會的厭女情結」,此處不再贅述。簡單地說,這四個女人基本上原本都是外邦人,後來歸化。她瑪與喇合這二位女性,聖經作者沒說她們道德敗壞,反倒稱許她們的信仰,畢竟,他瑪為了替過世的丈夫生子留名,冒著生命危險假扮妓女,找上依照至近親屬法的下一順位人選—公公猶大。至於喇合,為了信靠以色列的上帝,救全家人免於滅亡,甘犯叛國罪!因此,希伯來書把這位冒死來投靠上主的,列在信心偉人名人堂的高峰,實至名歸。

家譜裡最醒目的,應是沒名字的「烏利亞的妻」。她明明有名字啊,讀者心知肚明。馬太這樣的修辭極為高明,隻字片語就拎起一樁歷史公案,凸顯大衛人生最為醜陋的一幕。馬太舉重若輕的筆法,凸顯上帝子民的靈性功課:不在於人的道德善行,而是上帝的恩典;雅威以色列的上主,是信實的。因為福音,整個信仰群體才能直面自身邪惡,承認集體的人性幽暗。真的,不是人有道德,而是上主有恩典。

家譜裡最後一位女性,即是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她是偉大的聖徒,卻長期被新教輕忽,容後再詳述。馬太刻意避免說「約瑟生耶穌」,而是轉了彎說「約瑟就是馬利亞的丈夫」。福音書提供一個特殊視角,讓讀者看待耶穌的生平,明白他真的上帝的彌賽亞,耶穌的門徒群體即是上帝的新以色列。上帝的應許並未因猶太人的背道、羅馬人的軍事行動而落空。

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再次閱讀這個家譜,得到幾項叫人比較能放心的心得。首先,耶穌基本上與我們都相同,同樣為父母所生,也在一個紛亂的世代。所以,祂能體恤我們一切的軟弱與掙扎,知道我們的處境、痛苦、試探與挑戰。

另一方面,經文的寫法也凸顯了祂的超越性。祂是大衛的子孫,卻不從大衛的血統;祂像人一樣出生,卻非由人意、血氣而來。馬太福音呼應創世紀,記載了耶穌是女人的後裔,由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之下,所以,祂可以從一切光怪陸離的情境中拯救我們。

當時人遭受到:
政治的迫害:羅馬帝國殖民統治,高壓又懷柔,重稅又收攏。
社會的結構:貧富不均、既得利益者擅權。
傳統的壓力:宗教破產、沒有出路。

現代人也因各類政經社會情勢的陰暗面受苦,然而馬太福音提供另一種觀點,提醒吾人救贖的盼望不在於政局能否改善、社會的整體美德能否提升,雖然這也是基督徒信仰實踐的一部分,而是在於那一位憑上帝應許而生的亞伯拉罕之子、大衛之子耶穌基督身上。祂已來臨,就要再臨。

Image by wirestock on Freepik)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