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五烦(上)

439
赞助本文

八年前,我到中国成都旅行,其中参观文殊院(佛教寺院),当中竟然有烦恼咨询室的服务。我相信这是香港人习惯称呼的辅导服务。文殊院选择用烦恼一词很有意思,受佛教文化影响的华人很能体会烦恼的语境。按佛教理解,烦恼是障,遮盖众生的真如佛性。烦恼与人的贪、瞋、痴、慢、疑、恶见等有关。相对来说,世间多以障碍生活来定义烦恼,例如,患病、失恋、学业压力等,但这不是佛教所讲的烦恼,因为在患病、失恋、学业压力等生活的人可以活出佛性,不受生活障碍困扰。

基督宗教所讲的八福也有类似意思,即心灵贫穷、哀恸、为义受逼迫的人可以是有福的。然而,现实是很多人却被世间定义的烦恼所缠和所缚,生活得不自在、不快乐、不畅顺,甚至可能因而选择结束生命。以下,我尝试从生活日常开始,认识人生烦恼(分别为生而为人、选择、责任、人际、将来),从中辨识真伪障碍,并有勇气跨越障碍,不受障碍所绑。

烦恼(一):生而为人

我没有选择在此时此地出现或我没有选择以这样一个身体的我出现。为何我生在这里和这时?为何会有我?以上问题可以是休闲地望着无际天空时发问,也可以因生活得不愉快时发问。前者出于一份惊叹,后者出于一份质问。带着挫败的孩子向父母抱怨,说,「你们为何生我?你们为何只满足你们的欢悦就让我在世界出现?」父母回答不了,因为他们没有选择这孩子出现。若发问这问题的孩子感到其生存的无奈时,他们的父母何尝不是。我们都没有选择就「被抛进」这世界。

不同宗教尝试为人们「被抛进」这世界提供不同解释。基督宗教会说,人们的「被抛进」这世界是因为上主的创造和上主的爱,让人们可以参与上主分享的爱。佛教以六道轮回,指出在还未超脱轮回时,人道是最好修行的地方,因为人道既能受苦受乐,也能分别何善何恶。父母可能回应不了我们的为何而生,基督宗教与佛教尝试向我们讲,我们有更大理由生而为人,即见证爱、分享爱、成为有爱的人。纵使未能见证爱,也可以成为有爱的人;又纵使未能成为有爱的人,也可以分享到人对我的爱。他们尝试向我们说,生而为人不是「被抛进」的无奈,而是一个邀请、一个机会,甚至是前生功德结果。这是一个既能自我满足,也既能受挫的人生。烦恼不是生而为人,可能只是某一种生存的呈现。

然而,以上的宗教诠释没有令我们可以放下对生而为人的质疑。例如,受战火威胁,并经历家散人亡和身心受伤的人可能会质疑生而为人;同样,因贫穷而导致营养不良、死亡,并每日为生存挣扎的人可能会诅咒自己的生。还有很多令人厌生的处境。这一切都是真实的,但我们要辨识:我们质疑生而为人抑或是某一种生而为人的生存状态呢?若是某一种生而为人的生存呈现令人烦恼,甚至厌生,我们就要问:甚么令人陷于这种生存的呈现?我们可以做甚么改善人的生存呈现?人要培养甚么生命质素回应或适应令人烦恼的生存呈现?

但若是质疑生而为人,我们没有甚么更有力的说服,因为人生真的不易,人生是烦恼。人逃不出烦恼,但烦恼又不是解不开,不是因为有更好答案,而是因为视域转变了,即转「念」(转变今日的心)。胞姊是佛教徒,素食者。在一次在印度修行后,她改变了素食习惯。她说,「当这么难才找到食物时,为何我要这么介意素食或肉食呢!有食物可以食已是恩典。」「素食曾洗涤我的心灵,也会綑绑我的心灵。在转念下,我感受到进食时的心灵自由。」转「念」很难,也很易。难在于不执著习惯了的视域,易在于转是轻松。

生是艰难、也令人烦恼,但在「转念」下,生而为人可以是一个邀请、一个机会、一份爱的体验。

烦恼(二):选择

选择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好事。每次到街市买食物时,我就感受到。查实,超级市场标榜的包罗万有都是一式一样,不同超级市场卖的货品都很相似,不会令消费者有太多惊喜(或许,减价会令消费者惊喜)。 消费者似乎有选择,但这些选择都是被预先安排,反而街市的货品有其特色,甚至会吓你一跳。我们向往选择,但也会因要选择而感到烦恼,甚至疲倦。我所讲的,不是购物或点菜时的「选择困难症」,而是人生的选择。

父母为孩子挑选合适学校一事就伤透恼根了。要按孩子的学习能力选择 ? 还是按社会期望呢?孩子长大后,要面对愈来愈多的选择,选科、升学、交友、拍拖、要听自己的声音?还是听「大人」的声音?成人后,他们就要在职业、交友、结婚、离婚、再婚、生儿育女、搬迁、移民、兴趣等范畴中选择。 这一切都会令人烦恼。除了个人准则外,选择还要有一颗能忍受生活中不确定性的心灵,即接受不太好或到头来错误的选择,并有勇气承担和再选择。

就著因选择产生的烦恼,海德格 (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写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他说,

从他人那边取走了烦忧(care)而将自己的关注(concern)放到那人的职分(position)上,这就是为他人代劳。这样的关怀乃是为他人接管(take over)其关注之事,于是,那个人被迫失去了(thrown out)他自身的职分,让他从已经涉入的事件中向后退回,转而等待接收已经被处理完成的事务,或者完全将自身抽离(disburden)那个事件。

在如此的关怀情形下,那人遂成为一个被宰制者和依赖者,甚至这种宰制对那个人而言是无声的,并且是持续潜藏的。这种关怀是一种远离烦忧的代劳,它以更广泛的范围决定着另一个存有,并且是一种以附属的方式成为「应手之物」(ready-to-hand)之关注型态的极至表现。

简单来说,「应手之物」指已预备和安排的事,例如,用煮食炉的人以工具价值来认识它,这煮食炉只有指向之意。但当煮食炉没有发热,煮食者的不顺利就将这煮食炉从「应手之物」转变为「手前之物」(present-at-hand)。他尝试了解煮食炉的特性,细读说明书,甚至动手修理。烦忧是因「应手之物」不再可以应手。究竟找人代劳处理我的烦忧、另找「应手之物」还是进入「手前之物」? 选择进入「手前之物」就是亲力亲为,认识这煮食炉结构。于我,坏了的煮食炉已不再只是「应手之物」,更是有我的烦忧留下痕迹的「手前之物」。

原来,因选择而产生的烦恼就是拒绝将自己假手于人,尝试以「手前之物」态度看待我们所遭遇,投入其中,思考可以和应该如何,并以勇气和责任迎接「世界原来不像你预期」带来的震荡。烦恼不会因从「应手之物」转为「手前之物」而消散,反而可能增添了,但烦恼让我们有机会拿回自己的人生,即一手人生。

我不否定有人承受不了由「手前之物」带来的烦恼,因为我们已习惯了「应手之物」的人生。查实,人生是由「应手之物」和「手前之物」组成。所以,煮食炉坏了也可以换一件新的或找人帮手。同时,煮食炉坏了也可能是你大显身手机会。不要错过机会之余,也不要因「手前之物」太慌张。

Image by KamranAydinov on Freepik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赞助本文
已赞助人数:0人
已赞助金额:0元
前一篇文章开车的那道关卡
下一篇文章人生五烦(下)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哲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客座副教授、亚洲文化与神学高级研究所院长。主要教授课程包括公共神学、基督教伦理、宗教与社会及生命教育。认为教会是一个政治实体,其责任是向世界见证上主国的价值。所以,教会是一场参与转化世界的政治运动。牧者是政治家,宣扬上主国、建立以教会为基础的地方工作、培养信徒的心之习性。

发表评论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