締造和平的福音

202
贊助本文

締造和平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馬太福音5:9)

根據媒體的報導,幾個星期之前的9月18日在中國的深圳,有人光天化日下隨機殺了一位日本學校的小學生,令人震驚,也挑起令人戰慄的記憶,因六月在另一城市也發生類似事件。行兇者的責任固然無可推諉,但中國政府也難辭其咎,因中共政府為了政治目的,每年高調紀念918,大肆宣傳「勿忘國恥」,長年又有各形各樣的「抗日神劇」上映,不斷塑造日本的邪惡形象。長期下來,仇恨情緒的火被挑起,人生失意者以殺人砸店來發洩不滿,或動輒以出征日本來轉移內部的民怨,悲劇的發生就難以避免。

歷史沒有停留在1931年9月18日。若說要記得歷史的教訓,為何不是紀念日本宣佈向同盟國投降的「終戰紀念日」8月15日?或是正式簽訂降書的9月2日?甚至是簽訂舊金山和約的4月28日?在歐洲,許多國家將5月9日(或8日)訂為「勝利紀念日」,紀念那慘絕人寰、人命損失數千萬的歐洲戰爭終於結束了。雖然不同領導人的動機有差異,但人民在這一天追悼戰爭死亡者,並祈願和平。這個日子對德國人來說非常糾結,在德國的集體心理中留下一道長長的陰影,然而,德國的國家領導人鼓勵人民勇於面對歷史的真相。根據德國之聲報導,前東德總理洛塔‧德梅齊埃(Lothar de Maizière)在1990年5月8日的一次紀念活動上說,「人們應該做的是誠實、不掩飾地面對這段歷史,接受它帶來的教訓和警示。」相較之下,中國政府想要人民記得什麼呢?

我不禁想起電影《近距交戰》(Joyeux Noel)開頭的場景,雖說是影片,但非常寫實,論到一次大戰之時,英國與德國都在教育兒童:

「要讓地圖上再也看不到德國和德國兵的痕跡,我們必須根除這個種族,絕不能縱放一人,不管孩子哭泣,最好通通殺光他們,連女人也不放過。不然,他日德國將會再起,唯有一死,他們才不會再作亂。」

「敵人只有一個,他們為德國掘墳,心中充滿恨意、怨念與嫉妒。敵人只有一個,邪惡之人高舉殘忍雙手,名叫英格蘭。」

仇恨教育的後果,就是大戰爆發蔓延,無數的人命財產失喪,一整世代的創傷難癒。

話說回來,中日戰爭都結束70多年了,交戰雙方也已簽和平條約,該賠償的也賠償,兩國又建立外交關係,意思是說,「以前我們是敵人,但從今以後,我們化敵為友了。」再者,日本企業在中國投資,不僅促進兩國間的貿易往來,有助於提升當地的技術水準,更增加當地的就業機會,這豈不是對雙方都有益嗎?古人說,人無信不立,無論是個別的人或集體的人都該維持誠信,才能維持友善關係。

台灣的情況呢?很可惜,似乎沒比較善良。從個人在二位蔣總統的統治下的成長經驗回顧,這社會長期透過教育,並有媒體、政治人物推波助瀾散播仇恨與恐懼。我當年在軍隊裡所受到的思想教育,是恨共產黨、恨台獨、恨「X進黨」,要盡一切努力消滅「三合一的敵人」。雖說保家衛國乃軍人的職責所在,但卻不以愛家愛人為動機,實在可悲。即便在解嚴民主化之後,身為第四權的媒體監督的對象與力道,往往不是指出政策的制定與執行的缺點,讓閱聽人理解與說服,而是對競爭政黨人物的人格侮辱,引發閱聽大眾的厭惡與仇恨情緒。

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有篇專文談到民粹主義:「新媒體企業建立了能激勵人類最惡劣行為的賺錢模式。通往財富與影響力的途徑就是病毒式傳播,而病毒式傳播最可靠的方法就是煽動部落/群體間的敵意。」民主的政府能夠以公權力制止仇恨語言嗎?很難。言論自由的界線在哪?可能永遠都得努力研究下去。不只是企業,居心不良的政治人物也非常善用這種手法,以挑起情緒、製造對立衝突,獲取自己的政治利益。權力,是可以兌現。掌握了極端的權力,幾乎可以兌現掌權者想要的任何東西。

掌權者、意見領袖以仇恨或恐懼為動員群眾的力量,能獲取龐大的政治利益,但是,副作用也非常強大。當整個社會的互信崩解,維持社會運作的代價就會變得極端高昂,舉例來說,在有社會信任的基礎下,我們搭公車,確認車頭顯示的燈號後,乘客就上車了,不會懷疑地質問駕駛員:「這車要開到哪裡?真的嗎,你沒有騙我?」乘客信任駕駛員、信任整個社會的運作,然後,駕駛員也真的按照所制定的路線與規則開車,信實地按時候、按路線把乘客送到目的地。目前在台灣半夜開車上高速公路,或進入一個陌生的村落,駕駛員不需要擔心半路被不明人士攔下來打劫。這可是多少人長期努力的成果。若失去社會信任,不只人心惶惶,維持穩定運作的經費會高得可怕。古希臘人的願景,叫做「哲王」,智慧人才能擔任統治者,不然的話,愚妄人坐高位,會引發災難。

仇恨,不僅有社會面因素,也有靈性面因素。那散播仇恨的,用聖經雅各書的語言來說,是「屬地的」,「屬情慾的」,「屬魔鬼的」。

你們心裏若懷着惡毒的嫉妒和自私,就不可自誇,不可說謊話抵擋真理。這樣的智慧不是從上頭下來的,而是屬地上的,屬情慾的,屬鬼魔的。在何處有嫉妒、自私,在何處就有動亂和各樣的壞事。惟獨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和美善的果子,沒有偏私,沒有虛偽。 正義的果實是為促進和平的人用和平栽種出來的。(雅各書3:13~18 和合本修訂版)

請不要用「泛靈論」的方式來理解聖經用語「屬魔鬼的」,而是說,這三重用語是同義詞,在描述語言都是邪惡的、製造傷害的,與上帝旨意對立衝突的。那樣的語言的外顯行為是心懷二意、爭戰、鬥毆,嫉妒。所謂「心懷二意」,直譯是二個靈魂的人,非常的生動,而征戰鬥毆是將意見不同的另一方看成敵人,欲除之而故快,所以,便引發仇恨兇殺。

相反的,基督徒應該追求的,是屬「上頭的」。上下的對比修辭,是箴言式的語言,在強調上帝的世界與邪惡的世界之間、善與惡之間,沒有妥協的餘地。以箴言的方式所表達的,是終極的價值、人生最後的目的,人與上帝的關係與生活方式,要與上帝國的價值一致。

然而,雅各書是寫給「散居的基督徒的」,也就是說,很不幸的,那些爭戰鬥毆的景況,是發生在「教會群體內」。福音書記載了耶穌的門徒在爭論誰為大,就在耶穌快要上十字架之前。他們當時以為,跟隨耶穌以後可以加官進爵、吃香喝辣。然而革命尚未成功,門徒們已經先開始權力鬥爭了。耶穌卻教訓他們,要像小孩子一樣。經文的難題來了:為何以小孩子為榜樣?或許是因小孩子天真無邪,因而專心單純信靠父母教師。更有可能的是,這一段經文裡,小孩子代表的,是權力的弱者,無論智力、體力、權力都是弱勢的一方,只能聽從大人的意志。所以,耶穌的意思是要門徒們放下世上掌權者的慾望。我想,信仰前輩的書寫,是要提醒後代子孫需要引以為戒:智慧人當以智慧為是,「讓基督的和平在你們當中做主」。

正如雅各書所說的,信徒們要追求的是「正義的果實」。這是以農藝為比方,來講人品的培育,而產生的「結果」。有道是我們培育什麼,便成為什麼樣的人:栽種情慾,便得到嫉妒紛爭,反之,栽種和平,才能得到公義的果子。雅各書的關鍵重點是,真正的敬虔必然帶出憐憫人的生活,智慧必定帶出善行,思想言行會對抗世俗/情慾/魔鬼三者合一的價值觀與影響力,締造公義的和平於教會群體內,也在世上彰顯出來。那麼,公義的社會應該是什麼模樣?按照我所知道的基督教信仰,我認為每個人都應當得的上帝所賦予的尊嚴,生活基本資源與人生發展的機會,也就是聯合國人權宣言說宣示的,生命權、自由權與幸福權的保障。

那麼,教會作為上帝子民,所宣揚的、所實踐的,是公義—和平(Just-Peace)。因此,在生活實踐上,盡可能倡議以和平手段處理不同意見與衝突、努力促成和解、創造更公平的社會結構,並預先削除不平等而會引發征戰鬥毆的社會因素。這些任務都很艱難,基督徒的影響力也很微小,也往往不為社會大眾認可。然而,許多前輩如圖圖大主教等留下佳美見證,還有更多不知名的和平使者正在各處努力。筆者竊想,福音既然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祂必成全。願上主成全。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