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造和平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上帝的儿子。(马太福音5:9)
根据媒体的报导,几个星期之前的9月18日在中国的深圳,有人光天化日下随机杀了一位日本学校的小学生,令人震惊,也挑起令人战栗的记忆,因六月在另一城市也发生类似事件。行凶者的责任固然无可推诿,但中国政府也难辞其咎,因中共政府为了政治目的,每年高调纪念918,大肆宣传「勿忘国耻」,长年又有各形各样的「抗日神剧」上映,不断塑造日本的邪恶形象。长期下来,仇恨情绪的火被挑起,人生失意者以杀人砸店来发泄不满,或动辄以出征日本来转移内部的民怨,悲剧的发生就难以避免。
历史没有停留在1931年9月18日。若说要记得历史的教训,为何不是纪念日本宣布向同盟国投降的「终战纪念日」8月15日?或是正式签订降书的9月2日?甚至是签订旧金山和约的4月28日?在欧洲,许多国家将5月9日(或8日)订为「胜利纪念日」,纪念那惨绝人寰、人命损失数千万的欧洲战争终于结束了。虽然不同领导人的动机有差异,但人民在这一天追悼战争死亡者,并祈愿和平。这个日子对德国人来说非常纠结,在德国的集体心理中留下一道长长的阴影,然而,德国的国家领导人鼓励人民勇于面对历史的真相。根据德国之声报导,前东德总理洛塔‧德梅齐埃(Lothar de Maizière)在1990年5月8日的一次纪念活动上说,「人们应该做的是诚实、不掩饰地面对这段历史,接受它带来的教训和警示。」相较之下,中国政府想要人民记得什么呢?
我不禁想起电影《近距交战》(Joyeux Noel)开头的场景,虽说是影片,但非常写实,论到一次大战之时,英国与德国都在教育儿童:
「要让地图上再也看不到德国和德国兵的痕迹,我们必须根除这个种族,绝不能纵放一人,不管孩子哭泣,最好通通杀光他们,连女人也不放过。不然,他日德国将会再起,唯有一死,他们才不会再作乱。」
「敌人只有一个,他们为德国掘坟,心中充满恨意、怨念与嫉妒。敌人只有一个,邪恶之人高举残忍双手,名叫英格兰。」
仇恨教育的后果,就是大战爆发蔓延,无数的人命财产失丧,一整世代的创伤难愈。
话说回来,中日战争都结束70多年了,交战双方也已签和平条约,该赔偿的也赔偿,两国又建立外交关系,意思是说,「以前我们是敌人,但从今以后,我们化敌为友了。」再者,日本企业在中国投资,不仅促进两国间的贸易往来,有助于提升当地的技术水准,更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这岂不是对双方都有益吗?古人说,人无信不立,无论是个别的人或集体的人都该维持诚信,才能维持友善关系。
台湾的情况呢?很可惜,似乎没比较善良。从个人在二位蒋总统的统治下的成长经验回顾,这社会长期透过教育,并有媒体、政治人物推波助澜散播仇恨与恐惧。我当年在军队里所受到的思想教育,是恨共产党、恨台独、恨「X进党」,要尽一切努力消灭「三合一的敌人」。虽说保家卫国乃军人的职责所在,但却不以爱家爱人为动机,实在可悲。即便在解严民主化之后,身为第四权的媒体监督的对象与力道,往往不是指出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的缺点,让阅听人理解与说服,而是对竞争政党人物的人格侮辱,引发阅听大众的厌恶与仇恨情绪。
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有篇专文谈到民粹主义:「新媒体企业建立了能激励人类最恶劣行为的赚钱模式。通往财富与影响力的途径就是病毒式传播,而病毒式传播最可靠的方法就是煽动部落/群体间的敌意。」民主的政府能够以公权力制止仇恨语言吗?很难。言论自由的界线在哪?可能永远都得努力研究下去。不只是企业,居心不良的政治人物也非常善用这种手法,以挑起情绪、制造对立冲突,获取自己的政治利益。权力,是可以兑现。掌握了极端的权力,几乎可以兑现掌权者想要的任何东西。
掌权者、意见领袖以仇恨或恐惧为动员群众的力量,能获取庞大的政治利益,但是,副作用也非常强大。当整个社会的互信崩解,维持社会运作的代价就会变得极端高昂,举例来说,在有社会信任的基础下,我们搭公车,确认车头显示的灯号后,乘客就上车了,不会怀疑地质问驾驶员:「这车要开到哪里?真的吗,你没有骗我?」乘客信任驾驶员、信任整个社会的运作,然后,驾驶员也真的按照所制定的路线与规则开车,信实地按时候、按路线把乘客送到目的地。目前在台湾半夜开车上高速公路,或进入一个陌生的村落,驾驶员不需要担心半路被不明人士拦下来打劫。这可是多少人长期努力的成果。若失去社会信任,不只人心惶惶,维持稳定运作的经费会高得可怕。古希腊人的愿景,叫做「哲王」,智慧人才能担任统治者,不然的话,愚妄人坐高位,会引发灾难。
仇恨,不仅有社会面因素,也有灵性面因素。那散播仇恨的,用圣经雅各书的语言来说,是「属地的」,「属情欲的」,「属魔鬼的」。
你们心里若怀着恶毒的嫉妒和自私,就不可自夸,不可说谎话抵挡真理。这样的智慧不是从上头下来的,而是属地上的,属情欲的,属鬼魔的。在何处有嫉妒、自私,在何处就有动乱和各样的坏事。惟独从上头来的智慧,先是清洁,后是和平、温良、柔顺,满有怜悯和美善的果子,没有偏私,没有虚伪。 正义的果实是为促进和平的人用和平栽种出来的。(雅各书3:13~18 和合本修订版)
请不要用「泛灵论」的方式来理解圣经用语「属魔鬼的」,而是说,这三重用语是同义词,在描述语言都是邪恶的、制造伤害的,与上帝旨意对立冲突的。那样的语言的外显行为是心怀二意、争战、斗殴,嫉妒。所谓「心怀二意」,直译是二个灵魂的人,非常的生动,而征战斗殴是将意见不同的另一方看成敌人,欲除之而故快,所以,便引发仇恨凶杀。
相反的,基督徒应该追求的,是属「上头的」。上下的对比修辞,是箴言式的语言,在强调上帝的世界与邪恶的世界之间、善与恶之间,没有妥协的余地。以箴言的方式所表达的,是终极的价值、人生最后的目的,人与上帝的关系与生活方式,要与上帝国的价值一致。
然而,雅各书是写给「散居的基督徒的」,也就是说,很不幸的,那些争战斗殴的景况,是发生在「教会群体内」。福音书记载了耶稣的门徒在争论谁为大,就在耶稣快要上十字架之前。他们当时以为,跟随耶稣以后可以加官进爵、吃香喝辣。然而革命尚未成功,门徒们已经先开始权力斗争了。耶稣却教训他们,要像小孩子一样。经文的难题来了:为何以小孩子为榜样?或许是因小孩子天真无邪,因而专心单纯信靠父母教师。更有可能的是,这一段经文里,小孩子代表的,是权力的弱者,无论智力、体力、权力都是弱势的一方,只能听从大人的意志。所以,耶稣的意思是要门徒们放下世上掌权者的欲望。我想,信仰前辈的书写,是要提醒后代子孙需要引以为戒:智慧人当以智慧为是,「让基督的和平在你们当中做主」。
正如雅各书所说的,信徒们要追求的是「正义的果实」。这是以农艺为比方,来讲人品的培育,而产生的「结果」。有道是我们培育什么,便成为什么样的人:栽种情欲,便得到嫉妒纷争,反之,栽种和平,才能得到公义的果子。雅各书的关键重点是,真正的敬虔必然带出怜悯人的生活,智慧必定带出善行,思想言行会对抗世俗/情欲/魔鬼三者合一的价值观与影响力,缔造公义的和平于教会群体内,也在世上彰显出来。那么,公义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模样?按照我所知道的基督教信仰,我认为每个人都应当得的上帝所赋予的尊严,生活基本资源与人生发展的机会,也就是联合国人权宣言说宣示的,生命权、自由权与幸福权的保障。
那么,教会作为上帝子民,所宣扬的、所实践的,是公义—和平(Just-Peace)。因此,在生活实践上,尽可能倡议以和平手段处理不同意见与冲突、努力促成和解、创造更公平的社会结构,并预先削除不平等而会引发征战斗殴的社会因素。这些任务都很艰难,基督徒的影响力也很微小,也往往不为社会大众认可。然而,许多前辈如图图大主教等留下佳美见证,还有更多不知名的和平使者正在各处努力。笔者窃想,福音既然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祂必成全。愿上主成全。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