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站在牆外的朋友們

5301
贊助本文

在教會待得夠久後,會漸漸認識一群朋友,我稱他們為「站在牆外的朋友們」。

這群朋友有個共同的特質,認為教會的人很虛偽,愛心很假,眼中只有事工,對人的關心很有目的性。他們遊走於教會邊緣,有時會來,有時會停止出現好一段時間;有些人來教會是因為朋友,還有些人是因為習慣。他們雖然會來教會,卻不認為自己是教會的一分子。

努力幫助,解決問題

第一次遇到這群朋友時,我覺得很委屈,也帶著一點氣憤。心想都為他付出這麼多了,如果還覺得教會的人對他沒有愛,那應該不是我的問題,是他們的問題,或是其他基督徒的問題。作為一個「有愛心」的基督徒,既然覺得是這群朋友的問題,就應該著手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經過分析後,我發現這群朋友中,有些人的問題是出在沒有健全的神學;有些則是被卡在自己生命中坎坷的經驗,對神的良善或全能存疑;還有些是成長的過程中受過傷,在性格上出了問題,需要被輔導。於是針對問題,我試著用更整全的神學來幫助沒有整全神學的人,鑽研護教學來回答那些被苦難問題卡住的人,學一些輔導理論來輔導那些被我認為需要輔導的人。

那群朋友中有些人很「受教」,似乎被我「幫助」了;然而有些人冥頑不靈,非常固執,很不受教。於是我對自己說:「我已盡力了,上帝啊,我現在把他們交在你手中了。」我一方面說服自己,自己已經努力了;一方面也需要給自己一個理由,學習接受我的無能為力。

我試著用我最大的努力來「幫助」教會牧養這群朋友,有時深感自己「孤身一人」,非常無力;有時又有種「捨我其誰」的心態,精力充沛。許多年的牧養,就是陷在這樣的循環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成為神家裡的一分子

這幾年我漸漸發現,我與我那群朋友其實很像。我們都把自己當作獨立的個體,把他人當作需要被解決的問題,並認為自己「看見」問題出在哪。其實我和他們都是「站在牆外」的那群人。

我的那群朋友三不五時會來教會,甚至有些受過洗,但是很少把自己當作教會的一分子;而我雖然熱心在教會服事,參與事工,關心他人,常不自覺地認為自己是在「幫助」教會,但背後的心態仍是不把自己當作教會的一分子。

捫心自問,我比較關心「這群朋友」,還是比較關心「是否完成我想做的事」?我比較關心所負責的「青年事工」,還是比較關心不久前失戀的年輕人,因為生命中的不順而對教會失望,而充滿苦?我比較關心所努力經營的「家庭事工」,還是比較關心與配偶的關係長期處於掙扎、每天都在煩惱是否乾脆離婚的丈夫?

也許,我那群朋友對教會的人的看法並不全是錯的。

而我,並不是被呼召來解決他們看到的問題,而是被呼召來成為「教會」——神家裡的一分子。我不能「幫助」教會,因為那不是我的呼召;我只能「成為」教會,邀請上帝來改變我的思維方式、人際互動和人生使命,透過彼此相愛來見證上帝的慈愛和榮耀。他人不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教會也不是我們要「幫助」的組織。

上帝並沒有把人類當作「需要被解決的問題」,而是選擇與我們同在(馬太福音1章23節),祂出生在我們當中,與我們連結。上帝透過祂的「同在」來更新我們,祂在意的不是要把我們變成什麼樣的人,而是邀請我們與祂連結,活在對的關係中。

因此,基督徒服事和牧養的本質就是「同在」(約翰福音15章5節),透過與上帝和與他人互相滲透的生命,生命被上帝轉化──既然服事和牧養就是「同在」,那麼每個基督徒也都可參與服事,牧養他人。成為教會,不是要「幫助」教會,重點也不是「幫助」他人,而是與那主動向我們彰顯自己和靠近我們的神「同在」,也去與我們身邊的人「同在」。

(本文授權轉自《傳揚福音雜誌》

董家驊
美國富樂神學院神學博士,現居洛杉磯,牧養教會,喜歡對話。
生活在消費主義當道的北美社會,不時需要自覺地抗拒這種生活方式和文化,學習在耶穌門徒的群體中忠心跟隨耶穌。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