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站在墙外的朋友们

5032
赞助本文

在教会待得够久后,会渐渐认识一群朋友,我称他们为「站在墙外的朋友们」。

这群朋友有个共同的特质,认为教会的人很虚伪,爱心很假,眼中只有事工,对人的关心很有目的性。他们游走于教会边缘,有时会来,有时会停止出现好一段时间;有些人来教会是因为朋友,还有些人是因为习惯。他们虽然会来教会,却不认为自己是教会的一分子。

努力帮助,解决问题

第一次遇到这群朋友时,我觉得很委屈,也带着一点气愤。心想都为他付出这么多了,如果还觉得教会的人对他没有爱,那应该不是我的问题,是他们的问题,或是其他基督徒的问题。作为一个「有爱心」的基督徒,既然觉得是这群朋友的问题,就应该着手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经过分析后,我发现这群朋友中,有些人的问题是出在没有健全的神学;有些则是被卡在自己生命中坎坷的经验,对神的良善或全能存疑;还有些是成长的过程中受过伤,在性格上出了问题,需要被辅导。于是针对问题,我试着用更整全的神学来帮助没有整全神学的人,钻研护教学来回答那些被苦难问题卡住的人,学一些辅导理论来辅导那些被我认为需要辅导的人。

那群朋友中有些人很「受教」,似乎被我「帮助」了;然而有些人冥顽不灵,非常固执,很不受教。于是我对自己说:「我已尽力了,上帝啊,我现在把他们交在你手中了。」我一方面说服自己,自己已经努力了;一方面也需要给自己一个理由,学习接受我的无能为力。

我试着用我最大的努力来「帮助」教会牧养这群朋友,有时深感自己「孤身一人」,非常无力;有时又有种「舍我其谁」的心态,精力充沛。许多年的牧养,就是陷在这样的循环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成为神家里的一分子

这几年我渐渐发现,我与我那群朋友其实很像。我们都把自己当作独立的个体,把他人当作需要被解决的问题,并认为自己「看见」问题出在哪。其实我和他们都是「站在墙外」的那群人。

我的那群朋友三不五时会来教会,甚至有些受过洗,但是很少把自己当作教会的一分子;而我虽然热心在教会服事,参与事工,关心他人,常不自觉地认为自己是在「帮助」教会,但背后的心态仍是不把自己当作教会的一分子。

扪心自问,我比较关心「这群朋友」,还是比较关心「是否完成我想做的事」?我比较关心所负责的「青年事工」,还是比较关心不久前失恋的年轻人,因为生命中的不顺而对教会失望,而充满苦?我比较关心所努力经营的「家庭事工」,还是比较关心与配偶的关系长期处于挣扎、每天都在烦恼是否干脆离婚的丈夫?

也许,我那群朋友对教会的人的看法并不全是错的。

而我,并不是被呼召来解决他们看到的问题,而是被呼召来成为「教会」——神家里的一分子。我不能「帮助」教会,因为那不是我的呼召;我只能「成为」教会,邀请上帝来改变我的思维方式、人际互动和人生使命,透过彼此相爱来见证上帝的慈爱和荣耀。他人不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教会也不是我们要「帮助」的组织。

上帝并没有把人类当作「需要被解决的问题」,而是选择与我们同在(马太福音1章23节),祂出生在我们当中,与我们连结。上帝透过祂的「同在」来更新我们,祂在意的不是要把我们变成什么样的人,而是邀请我们与祂连结,活在对的关系中。

因此,基督徒服事和牧养的本质就是「同在」(约翰福音15章5节),透过与上帝和与他人互相渗透的生命,生命被上帝转化──既然服事和牧养就是「同在」,那么每个基督徒也都可参与服事,牧养他人。成为教会,不是要「帮助」教会,重点也不是「帮助」他人,而是与那主动向我们彰显自己和靠近我们的神「同在」,也去与我们身边的人「同在」。

(本文授权转自《传扬福音杂志》

董家骅
美国富乐神学院神学博士,现居洛杉矶,牧养教会,喜欢对话。
生活在消费主义当道的北美社会,不时需要自觉地抗拒这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学习在耶稣门徒的群体中忠心跟随耶稣。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赞助本文
已赞助人数:0人
已赞助金额:0元

发表评论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