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的起点:把人当人对待

5483
赞助本文

昨天,台湾社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新政府正式上任,旧政府下台。每隔四到八年,同样的剧本就会重复一次。每一个国家领导人都有不同的思维,社会中不同的人也也不同的思维。在一个多元的社会中,学习「对话」是我们全体需要正视的课题。

框架,每个人都有

读博士班的时候,某位教授一直强调要学习用不同的框架来认识和处理议题。当时我不太理解,怎样叫做以不同的框架来认识和处理议题。一来可能因为我头脑比较简单,二来也许在华人教育中习惯了单一框架看事情,突然要我跳脱习惯的框架,其中最困难的是根本没有意识到目前我看事情的角度也是基于「某种框架」。

前阵子到一个正在建堂的教会,那间教会的主任牧师热情地向我们展示正在盖的教会建筑,并提到他们如何在相同面积的土地上重新规划空间的使用,拆掉旧的结构,搭建新的结构,以完成新的规划。其实若要改建一栋建筑,有两种做法:一是在既有的结构中做修改,但通常能做的很有限;一是改变基础结构,之后往往能大幅改变既有的空间规划。那天在参观工地时,突然让我明白学习不同框架来试看情的重要。

用不同的框架来看事情,不代表丢弃原本的框架,而是以其他框架来检视和减少既有框架的盲点。是否要放弃原本的框架,不是必然的结果,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需要做的决定。

学习做朋友

我认为要学习以不同的框架来看事情,首先要学习与不同框架思考的人做朋友,向他们请教,向他们学习,和他们讨论。如果学习不同框架,只是在大脑中的抽象思考练习,那么即便学到了以另一种框架来看事情,仍缺少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和同理心。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很多时候是不讲「理」的。

大学时,正值台湾蓝绿对立的高峰,当时几乎不想看报纸,因为不同报纸的报导立场鲜明,明明同一件事,但从不同的立场报导出来的新闻却像是来自两个不同的独立事件。同学之间聊起政治,多数是物以类聚,遇到立场相同的就多讲几句,遇到立场不同的,大多数的人选择缄默,少数人会据理力争。但在这些的对谈中,很少看到理性的讨论,大多是情感的抒发。

十几年过去了,台湾社会又经历了两次的政党轮替,社会上的声音也愈来愈多元。透过网路的平台,大家愈来愈愿意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评论。然而,在繁杂的声音中,我们是在各自表述,还是在进行对话?

学习对话

在求学的过程,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人与人之间该如何对话?因此在选择神学院时,我选择 Fuller 神学院,因为这是一间强调「对话」的神学院。

我必须承认,虽然想学习对话,但在进入 Fuller 时,我根本没有预备好要对话,只想知道「答案」,遇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老师,要不是自卑地全盘接受老师的思想,要不就是自大地批判老师的想法,非常两极。我还记得有一回上当时 Fuller 校长的课,Dr. Mouw 聊到他和摩门教神学家的交流时,我心中的 OS 是「交流什么?应该要直接护教啊!」

久了,我才逐渐明白,当我对三一上帝真正有信心时,就不会急着去攻击和否定其他信仰的想法,也不需要。

对话,不代表同意对方,而是把对方当作有位格的人看待,不把对方简化成一个立场或一个宗教思想。基督教的神学人类学,其核心就是人是按照「神的形象被造」的。人不是单纯的物质存在,也不是附着于物质身体的灵魂,而是「具身体的灵」(embodied soul),因此不应被物化,也不应被属灵化,而是具有位格的存在。

把人当人对待

什么叫把人当作有位格的人看待?

「位格」是基督教神学逐渐发展出来的一个概念。我一直在想,怎样用中文来表达把人当作「有位格的人」这个概念。想来想去,在讨论神学人类学的这脉络下,也许最接近的一个表达方式,就是「把人当人对待」,把人当作是有自由的行动主体,不把人当物品(物化)或某种理念(灵化)来对待,发自内心地尊重一个人作为人的尊严、自由和自我意识。

当面对一个人,与他对话时,最重要的不是要去同化对方,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框架。而是在尊重对方身为人的尊严时,把他当人看,透过同理试图参与对方的生命,并邀请对方参与在我们的生命中。因此,对话,首先不是为了改变对方,而是为了同理对方,邀请对方彼此团契。

对话同时也是邀请对方把我当人看。不透过标签化的方式来看我,也不把我当作他要说服的对象,或是施加影响的人,而是把我当作一个有尊严、自由和自我意识的主体,透过同理来认识我,与我交流。

三一上帝透过「道成肉身」参与在人类的世界中(约翰福音 1:14)。耶稣说:「你们要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你们里面。」(约翰福音 15:4)真正的转化和改变是生命相互渗透的自然结果(约翰福音 15:5),而不是来自以暴力强迫对方接受。

基督徒在参与三一上帝的生命中,就是容许自己的框架不断被更新扩展;基督徒同时参与在他人的生命中,透过对话和同理,邀请他人一起参与在三一上帝的团契中,踏上被三一上帝更新和扩展的旅程。在这过程中,有时需要拆毁我们既有的框架,好让我们能在新的框架中经历更丰盛的生命!

(封面图片撷取自总统府新闻稿

董家骅
美国富乐神学院神学博士,现居洛杉矶,牧养教会,喜欢对话。
生活在消费主义当道的北美社会,不时需要自觉地抗拒这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学习在耶稣门徒的群体中忠心跟随耶稣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赞助本文
已赞助人数:0人
已赞助金额:0元

发表评论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