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的新起點

2596
贊助本文

蔡英文總統在就職前,無論台灣或是中國輿論界都關注其就職演說是否會承認或提及「九二共識」。其實陸委會官方說明中,「九二共識」唯一有依據的文本是1992年8月1日李登輝前總統主持國統會所做出的決議,該文件提到「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原則。

然而,這份文件是國統會單方面的文件,海協會僅「以口頭方式各自表達」表示「充分尊重並接受」,並沒有任何文字作為依據。直到2008年,中國官媒才報導中共領導人胡錦濤同意兩岸對於「一中」有不同定義。

更有甚者,這些事後人們傳言或報導中的語言都沒有形諸文字,如何可以稱為「共識」?中國在外交運作中頻以「一中原則」打壓中華民國,也使得「各自表述」的元素蕩然無存。

涵蓋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兩岸論述

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以精簡,並面面俱到的文字來論述兩岸關係。《端傳媒》有一篇文章精彩地比較了台灣歷任民選總統就職演說的關鍵字,仍有幾個幾個面向可以進一步比較演說內容。

首先,以兩岸關係的篇幅而論,蔡英文的字數和比例都是最低的,只有323字,佔全篇演講的5.4%。不難看出,蔡英文未來應會將施政重心放在台灣內政問題(尤其是改善產業結構、提升經濟實力),外交方面除了維繫與美、歐、日和其他既有邦交國的關係之外,將大力拓展東南亞及南亞國家的經貿關係。她是想透過提升台灣本身的實力、降低對於中國大陸的依賴,藉以提高兩岸談判的籌碼和自主性。

其次,蔡英文明顯將兩岸關係放在區域發展的架構下來思考,試圖將台灣當成中國和亞太區域其他周邊國家關係之間的一根槓桿。由於亞太區域的緊張情勢在近年來升高,將台灣放入亞太戰略佈局中的一環,是要避免和中國產生直接的衝突和摩擦,以發展多邊關係。蔡英文沒有從中華民族的架構去談兩岸,也沒有從世界史的角度去談兩岸,避免給予兩岸關係直接的定位,以保持談判的空間。

第三,兩岸的「過去」,蔡英文的用語僅限於「兩岸」和「中華民國」。至於「中國」「中國人」「中華民族」「統一」和「九二共識」等詞絕口不提。她只針對「九二共識」做出回應,但她也不想受到這個幾乎已被狹義定義為「一中原則」的概念限制,僅表示「尊重」。

第四,針對「當下」的台灣定位,蔡英文很簡要地使用了「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的概念。「憲政體制」(constitutional order)和「憲法」(constitution)的不同之處,在於後者通常僅包括憲法條文和增修條文,但前者的意義卻可以包含更廣。

「憲政體制」除了涵蓋憲法本文和增修條文之外,也包含了各種法律規定,以及實質的政治運作。這包含台灣幾十年來憲政發展的歷程,也就是說,包含了中華民國民主化和台灣化的雙重歷程。民主化是在政權層次上進行的轉變,台灣化則是在中華民國這個國家性質上的質變。

第五,針對「未來」,蔡英文使用了「台灣民主原則及普遍民意」。綜觀歷任總統就職演說,強調以「民主原則」處理兩岸關係的,僅2000年的陳水扁和蔡英文。蔡英文強調的「台灣民主原則及普遍民意」是給予台灣民眾處理兩岸關係程序正當性的承諾,同時也是她藉以和中國大陸進行任何性質的談判的重要籌碼。

總結來說,蔡英文對於兩岸關係論述大致有幾個特色:區域安全架構下的兩岸關係戰略佈局;面對「過去」,不談遙遠的共同血緣、文化和歷史,務實承認兩岸過去會談和交流的事實,但避談其內涵;面對「現在」,巧妙使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的概念,同時把憲法和法律中的「規範面」和民主化及台灣化發展歷程的「實踐面」結合起來;面對「未來」,則正視「民主原則」作為民主深化時代的政治正當性基礎,同時也借力使力,運用民意作為與中國大陸進行各項談判的重要後盾。

這篇就職演說更重要的,是她對於民主元素的重視,也就是她所提及的「台灣民主原則及普遍民意」。在一個民主深化的年代,任何政府的重大決策都不可能、也不應該規避民意的檢驗,這是近幾年台灣風起雲湧的公民運動所彰顯的社會氣氛。

對人性自以為義的深刻反思

如果我們從信仰的角度來看待這十多年來台灣政治發展的歷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主要的問題出在聖經福音對於人性幽暗面的深刻反思:自以為義。

在新約中,固守猶太教教條的法利賽人愈來愈強調只要有外表上的好行為,就可以稱為上帝的選民。他們自以為血統純正、行為正直。然而,這樣的心態卻遮蔽了他們聽見耶穌福音的耳,不願意敞開心門。他們仇視耶穌及其門徒,因為這些人挑戰了宗教權威。相反地,耶穌以及他的眾多門徒,卻以極其謙卑的態度和同理心,關懷社會角落的邊緣人。

台灣民主化20多年,但大部分的人對於政治總會說「藍綠惡鬥」或「政黨對立」。如果我們更深刻去思考這些政治對立現象背後的人性基礎,就可以發現:人們對於政治觀點的「自以為義」,當代台灣社會許多人們心中都住著一個「法利賽人」,自以為思考周全和理性客觀,卻無法傾聽不同立場的想法、同理不同身份者的感受。

如果說分裂社會的根源來自於人性的自以為義,那麼,弭平這個社會中分歧最重要的起點應該就是「同理心」。耶穌與門徒傳福音的過程中,彰顯的形象是「與喜樂的人一同喜樂,與哀哭的人一同哀哭」(羅馬書12章15節),以同理的態度面對任何人。能夠如此,台灣社會才有通往「和解」和「團結」的一天。換言之,基督信仰精神在當代民主體制當中的具體表現,其實就是願意傾聽他人,與他人對話,去除「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態度。

面對險峻難以應付的兩岸關係,台灣社會必須開始追求和解與團結。這是每個公民必須學習的功課,但總統有更大的義務在政治上彰顯無私的態度、同理的情懷,如此,才有可能彌平國內的對立,進一步凝聚共識,處理好兩岸關係及國際關係。

正如同保羅所說的:「基督就是我們的和平:他使雙方合而為一,拆毀了隔在中間的牆,就是以自己的身體除掉雙方的仇恨,並且廢掉了律法的規條,使兩者在他裡面成為一個新人,這樣就締造了和平。」(以弗所書2章14~15節)總統當然不是基督,但她必須學習基督的樣式,拆毀人與人之間的牆,為社會創造和解的契機。

至於兩岸關係最大的問題,始終來自於中國政權缺乏善意。台灣歷任民選總統無不釋出最高的善意,但多數遭到對岸領導階層的惡意回應。該怎麼從信仰的角度來看呢?很難驟下定論。不過,一個基本思考方向是:即使在人類的歷史上,強權國家在大部分時候總是佔盡優勢。然而,人類的歷史同時也表明了,強權國家從未永久存在過。

從上帝救贖的歷史來看,世俗的政權永遠是短暫的;舊約的亞述帝國、巴比倫帝國等,都是上帝手中的工具,終將在人類歷史的某個時間點終結。對於時常必須憂懼中國武力威脅的台灣人而言,當然不必天真地以為我們可以看到不義政權崩潰的那一天。

然而,如果我們可以期待一位有智慧的領導者的話,這個領導者可以做的,就是盡可能地在救贖歷史當中站在公義的一方,「行公義,好憐憫,謙虛謹慎與你的 神同行」(彌迦書6章8節),在國際人道與人權的議題上,盡可能地扮演一個公義政權的角色。至於面對惡鄰居的藝術,就必須「像蛇一樣機警,像鴿子一樣純潔」(馬太福音10章16節),巧妙地運用小國的戰略意義,在各個大國之間扮演巧妙的平衡者,為台灣長久的安全創造空間,為救贖的歷史盡一份心。

(封面照片出自總統府新聞稿「就職演說全文」)

作者簡介/廖斌洲
台灣大學政治所博士候選人,主要關注的議題為近代民主思想、當代中國民權運動;額外的興趣為政教關係。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