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的新起点

2483
赞助本文

蔡英文总统在就职前,无论台湾或是中国舆论界都关注其就职演说是否会承认或提及「九二共识」。其实陆委会官方说明中,「九二共识」唯一有依据的文本是1992年8月1日李登辉前总统主持国统会所做出的决议,该文件提到「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原则。

然而,这份文件是国统会单方面的文件,海协会仅「以口头方式各自表达」表示「充分尊重并接受」,并没有任何文字作为依据。直到2008年,中国官媒才报导中共领导人胡锦涛同意两岸对于「一中」有不同定义。

更有甚者,这些事后人们传言或报导中的语言都没有形诸文字,如何可以称为「共识」?中国在外交运作中频以「一中原则」打压中华民国,也使得「各自表述」的元素荡然无存。

涵盖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两岸论述

蔡英文在就职演说中,以精简,并面面俱到的文字来论述两岸关系。《端传媒》有一篇文章精彩地比较了台湾历任民选总统就职演说的关键字,仍有几个几个面向可以进一步比较演说内容。

首先,以两岸关系的篇幅而论,蔡英文的字数和比例都是最低的,只有323字,占全篇演讲的5.4%。不难看出,蔡英文未来应会将施政重心放在台湾内政问题(尤其是改善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实力),外交方面除了维系与美、欧、日和其他既有邦交国的关系之外,将大力拓展东南亚及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她是想透过提升台湾本身的实力、降低对于中国大陆的依赖,藉以提高两岸谈判的筹码和自主性。

其次,蔡英文明显将两岸关系放在区域发展的架构下来思考,试图将台湾当成中国和亚太区域其他周边国家关系之间的一根杠杆。由于亚太区域的紧张情势在近年来升高,将台湾放入亚太战略布局中的一环,是要避免和中国产生直接的冲突和摩擦,以发展多边关系。蔡英文没有从中华民族的架构去谈两岸,也没有从世界史的角度去谈两岸,避免给予两岸关系直接的定位,以保持谈判的空间。

第三,两岸的「过去」,蔡英文的用语仅限于「两岸」和「中华民国」。至于「中国」「中国人」「中华民族」「统一」和「九二共识」等词绝口不提。她只针对「九二共识」做出回应,但她也不想受到这个几乎已被狭义定义为「一中原则」的概念限制,仅表示「尊重」。

第四,针对「当下」的台湾定位,蔡英文很简要地使用了「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的概念。「宪政体制」(constitutional order)和「宪法」(constitution)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通常仅包括宪法条文和增修条文,但前者的意义却可以包含更广。

「宪政体制」除了涵盖宪法本文和增修条文之外,也包含了各种法律规定,以及实质的政治运作。这包含台湾几十年来宪政发展的历程,也就是说,包含了中华民国民主化和台湾化的双重历程。民主化是在政权层次上进行的转变,台湾化则是在中华民国这个国家性质上的质变。

第五,针对「未来」,蔡英文使用了「台湾民主原则及普遍民意」。综观历任总统就职演说,强调以「民主原则」处理两岸关系的,仅2000年的陈水扁和蔡英文。蔡英文强调的「台湾民主原则及普遍民意」是给予台湾民众处理两岸关系程序正当性的承诺,同时也是她藉以和中国大陆进行任何性质的谈判的重要筹码。

总结来说,蔡英文对于两岸关系论述大致有几个特色:区域安全架构下的两岸关系战略布局;面对「过去」,不谈遥远的共同血缘、文化和历史,务实承认两岸过去会谈和交流的事实,但避谈其内涵;面对「现在」,巧妙使用「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的概念,同时把宪法和法律中的「规范面」和民主化及台湾化发展历程的「实践面」结合起来;面对「未来」,则正视「民主原则」作为民主深化时代的政治正当性基础,同时也借力使力,运用民意作为与中国大陆进行各项谈判的重要后盾。

这篇就职演说更重要的,是她对于民主元素的重视,也就是她所提及的「台湾民主原则及普遍民意」。在一个民主深化的年代,任何政府的重大决策都不可能、也不应该规避民意的检验,这是近几年台湾风起云涌的公民运动所彰显的社会气氛。

对人性自以为义的深刻反思

如果我们从信仰的角度来看待这十多年来台湾政治发展的历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主要的问题出在圣经福音对于人性幽暗面的深刻反思:自以为义。

在新约中,固守犹太教教条的法利赛人愈来愈强调只要有外表上的好行为,就可以称为上帝的选民。他们自以为血统纯正、行为正直。然而,这样的心态却遮蔽了他们听见耶稣福音的耳,不愿意敞开心门。他们仇视耶稣及其门徒,因为这些人挑战了宗教权威。相反地,耶稣以及他的众多门徒,却以极其谦卑的态度和同理心,关怀社会角落的边缘人。

台湾民主化20多年,但大部分的人对于政治总会说「蓝绿恶斗」或「政党对立」。如果我们更深刻去思考这些政治对立现象背后的人性基础,就可以发现:人们对于政治观点的「自以为义」,当代台湾社会许多人们心中都住着一个「法利赛人」,自以为思考周全和理性客观,却无法倾听不同立场的想法、同理不同身份者的感受。

如果说分裂社会的根源来自于人性的自以为义,那么,弭平这个社会中分歧最重要的起点应该就是「同理心」。耶稣与门徒传福音的过程中,彰显的形象是「与喜乐的人一同喜乐,与哀哭的人一同哀哭」(罗马书12章15节),以同理的态度面对任何人。能够如此,台湾社会才有通往「和解」和「团结」的一天。换言之,基督信仰精神在当代民主体制当中的具体表现,其实就是愿意倾听他人,与他人对话,去除「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态度。

面对险峻难以应付的两岸关系,台湾社会必须开始追求和解与团结。这是每个公民必须学习的功课,但总统有更大的义务在政治上彰显无私的态度、同理的情怀,如此,才有可能弥平国内的对立,进一步凝聚共识,处理好两岸关系及国际关系。

正如同保罗所说的:「基督就是我们的和平:他使双方合而为一,拆毁了隔在中间的墙,就是以自己的身体除掉双方的仇恨,并且废掉了律法的规条,使两者在他里面成为一个新人,这样就缔造了和平。」(以弗所书2章14~15节)总统当然不是基督,但她必须学习基督的样式,拆毁人与人之间的墙,为社会创造和解的契机。

至于两岸关系最大的问题,始终来自于中国政权缺乏善意。台湾历任民选总统无不释出最高的善意,但多数遭到对岸领导阶层的恶意回应。该怎么从信仰的角度来看呢?很难骤下定论。不过,一个基本思考方向是:即使在人类的历史上,强权国家在大部分时候总是占尽优势。然而,人类的历史同时也表明了,强权国家从未永久存在过。

从上帝救赎的历史来看,世俗的政权永远是短暂的;旧约的亚述帝国、巴比伦帝国等,都是上帝手中的工具,终将在人类历史的某个时间点终结。对于时常必须忧惧中国武力威胁的台湾人而言,当然不必天真地以为我们可以看到不义政权崩溃的那一天。

然而,如果我们可以期待一位有智慧的领导者的话,这个领导者可以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在救赎历史当中站在公义的一方,「行公义,好怜悯,谦虚谨慎与你的 神同行」(弥迦书6章8节),在国际人道与人权的议题上,尽可能地扮演一个公义政权的角色。至于面对恶邻居的艺术,就必须「像蛇一样机警,像鸽子一样纯洁」(马太福音10章16节),巧妙地运用小国的战略意义,在各个大国之间扮演巧妙的平衡者,为台湾长久的安全创造空间,为救赎的历史尽一份心。

(封面照片出自总统府新闻稿「就职演说全文」)

作者简介/廖斌洲
台湾大学政治所博士候选人,主要关注的议题为近代民主思想、当代中国民权运动;额外的兴趣为政教关系。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赞助本文
已赞助人数:0人
已赞助金额:0元

发表评论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