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背后,正义如何实践?

4406
赞助本文

不论在武侠小说中,或是在好莱坞超级英雄的故事中,力量可以解决许多问题,适度的暴力甚至可以成为伸张正义最有效率的管道!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使用暴力解决问题,所解决的比带来的问题还多。

2014年5月21日,21岁的郑捷在台北捷运列车上随机砍杀乘客,造成了4死24伤的悲剧,舆论譁然。两年之后,郑捷在2016年5月10日被枪决了,然而这一声枪响却没有还给台湾社会平安,在许多人心中也没有带来正义,反带来了更多的疑问和撕裂。死刑存废的争议再度跃上媒体版面。

我想,死刑存废争议的背后,真正的议题是:正义如何才能被实践?因此,这不是一篇讨论是否该废死刑的文章,而是一篇邀请我们思考在一个充满对立和暴力的社会中,我们该存什么态度与立场相左的人对话,一起迈向正义。

不同的视角

我们成长的经验塑造了我们看事情的角度和观点。面对一个公共事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情绪,怀有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切入。

如果从受害者家人的角度来看,我们也许会问,正义如何才能被伸张?伤害如何才能被医治?失去的该如何补偿?从加害者的角度来看,我们又不禁要问,为何郑捷成为这样的一个冷血杀手?是什么样的环境使得一个出生时天真可爱的婴孩,20多年后竟成为一个冷血的杀手?从第三者公共政策评论者的角度来看,又牵涉到对政府机能和公权力的理解。

二手资讯带来的成见

我们所相信的故事影响了我们怎么看自己和他人,而这些塑造我们的故事使我们在深入认识他人之前,就产生某些成见。偏见正是在没有真正认识他人的前提下,就以先入为主的成见来对待他人,而这些成见并没有实际的证据。歧视,则是偏见的具体化表现。

除了少数真正接触过郑捷的人,我们大多数人对郑捷的认识都是透过社交媒体上的报导,而社交媒体背后的演算法又操控了我们所接受到的讯息。如果说歧视是在没有认识对方的前提下就以先入为主的成见来对待他人,那么不论我们是用什么样的角度来看待郑捷这个人,我们都是带着某种成见在评论郑捷和发生在他身上的事。

在面对任何的公共议题时,承认自己的视角有限,或许是个不错的起点。

对话的契机

枪响之后,表面上的议题是「死刑的存废」,但所凸显出更重要的议题是我们如何在充满对立的社会中与立场不同的人展开对话,实践正义。在网路资讯爆炸,人人皆可在公共平台上发言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在自省中与不同立场的人对话,在对话中持续反省我们的立场。

许多人反对死刑,因为看重生命的价值;然而许多人支持死刑,也正是因为看重生命的价值。

有些人反对死刑,认为支持死刑者是在寻找代罪羔羊,给自己和他人一个交代。然而若支持死刑者背后的心态真是在寻找代罪羔羊,反对死刑者是否也该反问自己是否也透过这次的事件在表达对体制和当权者累积的不满?若真是如此,这不也是另一种寻找代罪羔羊的心理因素在作祟?

有些支持死刑的人认为反对者的诉求不符合正义的原则;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在坚持正义原则的同时,支持死刑者是否也该反问自己支持死刑的动机是什么?是为了报复?是出于惧怕?还是真正在寻求正义?

郑捷被枪决所引起的风波,可以是一场撕裂社会的危机,也可以是一个开启对话和沟通的契机。不同立场的人能否借此机会展现与立场不同者对话的诚意,在对话中朝向修复与和好前进?

台湾近来几乎每个重大社会事件都造成舆论的对立。从死刑存废、国民年金改革、新政府政策……。也许,我们在多元立场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对话。在谈论如何矫正受刑人和如何饶恕加害者之前,我们需要先学习停止妖魔化不同立场的人,学习聆听彼此的观点、立场和情绪。

暴力无法摧毁暴力

在 1993 年的南斯拉夫内战中,塞尔维亚士兵荼毒克罗埃西亚的人民,把克罗埃西亚人送入集中营,强暴他们的妇女,焚烧他们的教堂。克罗埃西亚裔的耶鲁教授Miroslav Volf在面对自己族人惨遭屠杀后,挣扎该如饶恕和拥抱那些曾屠杀自己族人的士兵。在这挣扎中,Volf写下了《Exclusion and Embrace》一书(注),书中写到:

「你追求的若是正义,最终势必在追求拥抱。……若没有拥抱的意志,正义就很可能是不公的。……『正义』既然对过去所犯下的不公无能为力,到最后就只有透过对不公的饶恕,并且最终将其遗忘来达成和好。」

Volf提醒我们,我们无法真正为过去所造成的伤害带来补偿。再多的补偿金也无法平抚失去孩子的父母内心之痛,再残酷的处决也无法换回所爱之人的生命。我们无法用暴力来伸张暴力带来的不公义,不论这种暴力使以个人或国家暴力的形式展现出来,还是民粹式的群众暴力。

正义,一把两刃的利剑

郑捷被枪决一事引起台湾社会极大的回响,出于不同理由支持和反对这次执刑的两边阵营其实有许多共同点。两边都肯定生命的可贵,死亡的悲剧,同时也都渴望真正的正义。

在一个被撕裂的社会中,选择聆听和拥抱与我们立场不同的人并不是藐视正义,也不是漠视不公义的存在,而是试图在公民社会中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不公义以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而一起面对存在我们社会中的直接暴力(随机杀人事件)、结构暴力(造成事件背后的社会结构和环境)和文化暴力(合理化各样暴力的叙事)的问题。

正义,是一把两刃的利剑。身为受害者,我们渴望正义;然而身为加害者,我们害怕正义。也许在一个充满对立和暴力的世界中,唯有选择饶恕,以对话开启沟通,以复合作为最后的目标,我们才有办法真正实践爱和正义。

注:Miroslav Volf,《拥抱神学》(Exclusion and Embrace),王湘琪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07),224-225。

(封面图片:micagoto via Visual hunt / CC BY-NC

作者简介/董家骅
美国富乐神学院神学博士,现居洛杉矶,牧养教会,喜欢对话。
生活在消费主义当道的北美社会,不时需要自觉地抗拒这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学习在耶稣门徒的群体中忠心跟随耶稣。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赞助本文
已赞助人数:0人
已赞助金额:0元

发表评论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