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生命的次序

3733
贊助本文

每次在讀詩篇23篇的時候,總是令人有不同的體會。這段經文也是許多人所熟悉的經文;記得以前在當兵時,有位隊上非基督徒的常備士官,他居然也能背這段經文,實在令人瞠目結舌。

詩人大衛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他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詩篇23篇1~6節)

這裡講到四件事是關於基督徒生命的次序:

首先要嚐到主恩的滋味,詩人提到因著主的緣故,使他必不致缺乏、躺臥在青草地上、安歇在水邊……,這是何等美好的光景呀,先預嚐天恩的滋味,得著靈裡的滿足。接著,就開始走這條天路,主便引導走義路;然後,天路中充斥各種的困難,有死蔭的幽谷,甚至即便也在敵人面前,但這些都只是人生的過程,一關又一關,總會過去;最後,不管如何,就是要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無得時或不得時,總得要緊緊抓住主。

原來,這是一個重要的次序,如果次序搞錯了,就容易把信仰視為重擔,或者說信仰帶來太沉重的擔子。最終的問題,就是在第一步出了差錯,沒有好好享受主。

曾有個書名引起我的注意:《大乘基督教神學:漢語神學的思想實驗》,雖然該書是學術討論的著作,用採取比較神學的進路,並以大乘佛教的資源為素材,透過與基督宗教的比較,從而反思及討論相關的神學問題,包括聖經觀、神學語言、基督論、三一論、人觀、拯救論及終末論等。

我們必須承認,過去我們從不用「大乘」或「小乘」等字眼來形容基督教,或者具體地說,這些字眼已是佛教的專有名詞。佛教有大乘和小乘之分,小乘就是自我修行,以自己為滿足為主;而大乘就是把修行擴展至群體,例如慈濟功德會把工作推展至許多的地方,當然,這背後的動機是跟功德論有極大的關係。

若是用佛教的說法來理解基督教,小乘也許就是喜歡自我靈修,單單看重與主的關係,或者,也會比較傾向自我的屬靈操練、默想與獨處,相對地,與肢體的關係也比較弱。

而大乘的基督教觀則是完成大使命,把上帝的愛積極分享給別人,像是馬雅各、馬偕、或其他宣教師,千里迢迢來到台灣傳福音;就目前教會而言,就是擴展許多社區工作、關懷人群等等。

到底基督教是屬於「小乘」?抑或還是「大乘」?從大衛在詩篇23篇中的描述,顯然這兩者皆是!先要在主裡,得著滿足,接著才能起來服事,如此更能得著喜樂。

這是次序的問題,基督徒必須先在主裡面,好好享受從創世以來所預備的一切,必須要先安靜、心裡被滿足,如此,才能有力量去走十字架的路,甚至是去服事別人。

今天,我們最擔心的是:基督徒把次序完全弄錯了!

在開始服事之前,沒有好好與主親密的團契。在迫切禱告的背後,只是看重主耶穌口袋裡的的祝福,而非主耶穌自己;心中只惦念著禮物(Gift),而不是主將自己成為那寶貴的恩典(Grace)。主耶穌才是我們生命中的寶貴,所以,基督徒必須天天靈修,好好享受與主同在的每一個時刻,讓一天的開始,把自己浸在主裡,享受主愛、聆聽主言、如此才能重新得力、重新出發!

耶穌說:「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福音6章33節)一個常常享受在王裡的人,「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詩篇1篇3節)那是何等美好的畫面呀!

恢復生命次序的第一步,就是先嚐嚐主的恩典,享受「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那種豐盛、精彩又滿足的生命。

(封面照片取自:Robert Croma via Visualhunt.com / CC BY-NC-SA

作者簡介/黃銀成
牧師,臺灣雲林人,中華信義神學院道學碩士(M.Div.)、中台神學學士(B.Th)畢業。
具有牧師與作家雙重身分,講台信息生動、活潑,激勵人心,除講道外並以文字牧養、鼓勵會眾。曾任記者、雜誌主編、報紙社論主筆及專欄作家、文學獎及金書獎評審委員。
目前擔任竹南聖教會主任牧師,兼任台灣聖教會總會資訊局長。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