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知打斷福音路

3246
贊助本文

過去幾年來基督教會開始將台灣民間的鬼月開始轉化,推出「平安七月節」等相關福音活動,希望在這個台灣人傳統諸事不吉的氛圍中傳遞福音的消息。

雖然是個有創意的宣教事工,也帶有與在地文化對話的特色,但卻鮮少有基督徒先去認識「中元」或「鬼月」的意義,單純就以「迷信」或「笑話」的態度,背地裡斥責民間信仰者,自視甚高的態度反成了福音的絆腳石,讓未信的朋友更加厭惡基督福音。

讓我們花一點點時間來認識台灣人的「鬼月」。

農曆7月1日,相傳那一天地獄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子孫、後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養;無主孤魂就到處遊蕩,徘徊於任何人跡可至的地方找東西吃。

所以人們紛紛在農曆7月時,舉行設食祭祀、誦經作法等「普渡」佈施活動,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而15日,道教稱為「中元」,是地官生日,地官可以赦免亡魂的罪,而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源自於目連救母故事,在當天以佛法供養三寶的功德,希望迴向現生父母身體健康。「七月半」原是不同宗教獨立分開的節日,然而卻在民間漸漸的融合,目前民間的「中元普渡」就是宋代開始道教、佛教與儒教三教合流的結果。

每年到了農曆7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紙,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人們相信這樣可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為禍人間;同時也供奉祖先,希望祖先保佑;供養三寶,祈求父母健康。而到了現代大家已經逐漸淡忘中元普渡的緣由,而把施餓鬼與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種民間習俗。

在台灣,中元普渡不僅是民間的活動,公家也會藉此機會禱祝社會安和樂利。2009年台北市政府亦舉行中元普渡,還請來台灣省城隍廟、台北府城隍廟、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及松山霞海城隍廟等「台北四大城隍廟」的城隍爺主鎮於台北市市民廣場,為國家、社會與八八水災的災民們祈福,供品在祭拜後全部捐贈基督教聖道兒童之家等慈善團體(捐贈基督教團體……這個有點荒謬)。

身為基督徒的我們若了解一下「中元」的歷史發展,我們或許可以知道華人「怕鬼」,甚至去「拜鬼」,不能單從「迷信」的角度去簡化解讀,無論是從傳統的「敬鬼神而遠之」,還是聖經中談到「趕鬼」的故事,「鬼」都代表人們的內心中對於不可測事情的「莫名恐懼」;再加上民間鄉談的推波助瀾,許多民間關於鬼神的傳言,就「三人成虎」了。

這些「孤魂野鬼」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是因為當年漳泉械鬥及瘟疫,讓很多受難者成了無名屍。而現在民間所祭拜的有應公、十八王公以及五府千歲等。而這些「鬼」故事隨著在民間的口耳相傳,已經深植人心。

很多高學歷或是從事科技業的「知識分子」,也都是抱著「寧可信其有」的懵懂心態去拿香跟拜。久而久之,農曆7月是「鬼月」,就形成了一種台灣的特有「文化」。比較遺憾的是,在佛教原意中對父母的孝道(這也是基督宗教所推崇的德性),這部份在民間信仰中完全被遺忘。

我們基督徒當然不會參加民間信仰的中元普渡活動,應該說我們的信仰也不需要這樣的儀式,但我們不能不深入了解生活周遭的人,必須藉著中元普渡去求平安的那種潛藏在內心深處的「無奈」和「恐懼」,以及那種既怕鬼又要給他們好處,希望祂們能保佑平安的複雜心情。

有些基督徒在這時會嘲笑民間信仰者,甚至將他們打為撒旦、交鬼一類,但當我們想要嘲笑他們時,別忘了憐憫這些鄰人心中的軟弱。請別用戲謔的口氣,打斷了傳福音的機會,畢竟沒有人願意聽一個嘲笑自己的人說話吧!

多點體諒,傳點福音,鬼月才是真正的平安月,而不是打斷福音橋樑的破壞之月。

(封面相片出自:CeShine / CC BY-NC-SA

作者簡介/王博賢
王大頭,人稱博賢哥。長老教會台北大專學生中心工作者,宗教研究者。
堅稱仍常被以為是大學生(扭)塵世中一個迷途小書僮,主要領域為教育學、宗教學,至今還脫離不了學生身份。
熱愛下廚、旅遊、讀(臉)書,有幸被 太座看上,方才脫離單身生活~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1則評論

  1. 目前民間的「中元普渡」就是宋代開始道教、佛教與儒教三教合流的結果。

    這句話有問題。

    《禮記・王制》說明古代天子七廟,《禮記•祭法》說明七廟祭祀對象,其中越遠的祖先享受的祭祀越少,最遠的「無禱」,也就是不再祭祀的祖先是「鬼」。也就是儒家禮儀的「鬼」和民間被儒家認定為「淫祀」的「鬼」是不同的。

    嘉靖十五年(1536),禮部尚書夏言獻上奏褶《獻末議請明詔以推恩臣民用全典禮疏》,明世宗才允許臣民可以祭祀家族的祖先,也就是民間開始可以建立祠堂,民間祠堂禮儀沿用儒家三獻禮。至於中元祭,對儒家而言仍是「淫祀」,不要搞錯。

    清朝派駐臺灣的官員,包括鄭用錫和唐贊袞,都是嚴詞批評中元普渡。

    呂一中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