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分隔身心障礙者的高牆

4380
贊助本文

日本專門智障人士院舍「津久井山百合園」日前傳出震驚世界的血案,共有40多人死傷,19人不幸喪生。關於行凶動機,媒體報導大體不脫二種說辭。一者說是因為凶嫌植松聖曾遭該機構辭退,長期失業,因而心生不滿。

但也有媒體分析,凶案與對身心障礙歧視有關,凶手2月間曾到眾議院議長的東京官邸遞交請願信,揚言要「創造新世界」,主張「讓多重殘疾人士,若然家庭社會生活都非常困難,在監護人同意下可以安樂死」,更預告「為了日本」自己將不惜殺人。

按前者,既然冤有頭債有主,難怪會找上這間院舍,這算是仇殺。但若從後說來看,出於社會偏見和歧視而行凶隨機殺人,這便算是仇恨犯罪(hate crime),「因著種族、族群、國籍、宗教、性取向,或身心障礙,出於不包容和偏執的暴力,意圖傷害或恫嚇他人。」雖說案件尚在調查的階段,不過根據既有的資訊,判斷行凶的動機可能二者兼具,應是合理的。

既便遠在南島,該則新聞下方的留言版,也眾口礫聲地討論著。聲音雖多,但焦點卻還蠻一致的,集中在討論安樂死要不要合法化的問題上,有的提到政府長期照護的預算驚人,實施起來恐會面臨短缺,也有的回顧起本地照顧者在身心俱疲下殺害被照顧親人的相關消息。安樂死立法,似乎從沒有像此刻般,獲得高人氣的支持。

奇怪的是,成串的留言裡罕見有人論及「身心障礙≠依賴人口≠悲劇≠生命沒有價值」,他們如同你我一樣有權活下去,活出有品質、有尊嚴的人生。殊不知,正是這樣的偏見,使得凶手誤以為,從安樂死,到謀殺,距離其實並沒有想像的遠,一個沒有身心障礙者的世界是好得無比的,對身心障礙者和社會都是一種解脫。

把「身心障礙=依賴人口=悲劇=生命沒有價值」,是社會大眾習焉不察的「常識」。它慣常把身心障礙「疾病化」,採取的平等理念不是「生而平等」,而是「只有跟我一樣(健全),才能享受一樣的待遇」。不夠格的「身體資本」(bodily capital),其實沒有多少出路可以選擇,只會造成他人的重負,成為自己和他人的悲劇,毫無生命品質可言。

而「常識」其實不都是那麼「理所當然的」,誠如障礙研究(disability studies)所指出,身心障礙,如同第二性,是被社會建構出來的。因著工業化、都市化、自由主義的市場經濟,再加上效益主義的社會控制技術,以及醫療科技的發展,伴隨著「健全身體」的文化迷思(the cultural myth of able bodied normalcy),活脫脫生產出把身心障礙歸咎為個人的意識型態。

根據聯合國身心障礙權利公約(The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身心障礙者為身體、精神、智力或感覺器官受到缺損(impairment),且這些損害使他們在與他人平等全面參與社會的基礎上產生困難。」困難,可否全部歸咎於身心障礙者個人?答案是不,缺損並不必然會導致障礙,障礙多半來自社會和文化以「常人」為模範的種種建構,「身心障礙是身心障礙者和他們在態度和環境方面遇到的各種障礙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些障礙阻礙他們與其他人在平等的基礎上切實全面參與社會。」因而,政府有責任,為促進平等和消除歧視,採取一切適當步驟,確保提供合理便利(reasonable accomodation),包括各種個人援助及無障礙設施等。

要杜絕仇恨犯罪,我們是該譴責暴力,但偏見也不容漠視。而教會也不例外。教會裡,他人的白眼比起無法攀爬的階梯,有時更讓人感到痛苦。

有見於此,普世教會協會(WCC)在2003年出版了由「普世障礙倡議網絡」(Ecumenical Disability Advocates Network,簡稱為EDAN)所草擬的文獻〈屬萬眾為萬眾的教會〉(A Church of All and for All),主張身心障礙者應獲得其所在的教會與社會的接納。隨著這份文件的出版,普世教會協會敦促所有成員教會關注全球的身心障礙人權議題,並開展相關神學研究。

10多年來,由於殘障神學的努力,基督宗教傳統把身心障礙看作是神譴或附魔的想法,己漸漸遭到揚棄。教會開始看見,那些有缺損的人也能夠對社群有所貢獻,也當被接納成為教會在世生命與見證的一份子。

在今年甫通過有關於身心障礙的文獻〈活著的禮物:受呼召成為屬萬眾為萬眾的教會〉(A Gift of Being: Called to Be a Church of All and for All)更進一步,肯定身心障礙是人類多樣性(human diversity),在上帝的眼中也是看為好的,身心障礙者並不是次等上帝的造物,「人的生命單從它是上帝的禮物這件事實,便有其價值」,「不把別人看作是我們當中的一份子,與上帝呼召我們成為祂忠實的子民,二者相衝突。這也違背了基督的事工,就是在上帝的團契中重新修復我們。因而,教會的群體特別受呼召,要拆毀分隔『我們』和『他們』的、由偏見和恐懼築就的高牆。」

不同於植松聖,不同於社會對身心障礙的刻板印象,教會勾勒的美麗新世界願景不是一個沒有身心障礙者的世界,而是一個沒有分隔高牆的世界。

因為上帝的恩典經濟(the economy of God’s grace)理應超越了生產的經濟(economy of production)。人活著的價值不該根據經濟的生產力,而根據他們在落實上帝創造計劃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定。世上只有短暫健全身體的人,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在生命的某個階段面臨缺損。平等接納社會中的身心障礙者,不僅對所有人都有益處,更是上帝國理想的實現。

(封面照片截自:Google Map;津久井山百合園正門)

作者簡介/陳文珊
玉山神學院助理教授、女聲神學工作室負責人。
自2000年便定期出版並籌辦跨學科本土神學研討會,議題涵括死刑、性別、修復式正義、障礙研究及宗教右派等課題。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1則評論

  1. 贊成作者社會友善、平等和接納的呼籲,但是作者至終還是沒有解開:
    身心障礙如何不等於依賴人口,
    依賴人口如何不等於悲劇,
    這種悲劇或不悲劇如何實踐或彰顯人生價值。
    最後,從恩典經濟的角度結尾 ,是要說些什麼呢?
    到底身心障礙是不是依賴人口呢?(當然不是,但是結論好像是這種意思呵)
    想幫點忙卻可能幫了倒忙……
    會不會呢?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