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分隔身心障碍者的高墙

4196
赞助本文

日本专门智障人士院舍「津久井山百合园」日前传出震惊世界的血案,共有40多人死伤,19人不幸丧生。关于行凶动机,媒体报导大体不脱二种说辞。一者说是因为凶嫌植松圣曾遭该机构辞退,长期失业,因而心生不满。

但也有媒体分析,凶案与对身心障碍歧视有关,凶手2月间曾到众议院议长的东京官邸递交请愿信,扬言要「创造新世界」,主张「让多重残疾人士,若然家庭社会生活都非常困难,在监护人同意下可以安乐死」,更预告「为了日本」自己将不惜杀人。

按前者,既然冤有头债有主,难怪会找上这间院舍,这算是仇杀。但若从后说来看,出于社会偏见和歧视而行凶随机杀人,这便算是仇恨犯罪(hate crime),「因着种族、族群、国籍、宗教、性取向,或身心障碍,出于不包容和偏执的暴力,意图伤害或恫吓他人。」虽说案件尚在调查的阶段,不过根据既有的资讯,判断行凶的动机可能二者兼具,应是合理的。

既便远在南岛,该则新闻下方的留言版,也众口砾声地讨论著。声音虽多,但焦点却还蛮一致的,集中在讨论安乐死要不要合法化的问题上,有的提到政府长期照护的预算惊人,实施起来恐会面临短缺,也有的回顾起本地照顾者在身心俱疲下杀害被照顾亲人的相关消息。安乐死立法,似乎从没有像此刻般,获得高人气的支持。

奇怪的是,成串的留言里罕见有人论及「身心障碍≠依赖人口≠悲剧≠生命没有价值」,他们如同你我一样有权活下去,活出有品质、有尊严的人生。殊不知,正是这样的偏见,使得凶手误以为,从安乐死,到谋杀,距离其实并没有想像的远,一个没有身心障碍者的世界是好得无比的,对身心障碍者和社会都是一种解脱。

把「身心障碍=依赖人口=悲剧=生命没有价值」,是社会大众习焉不察的「常识」。它惯常把身心障碍「疾病化」,采取的平等理念不是「生而平等」,而是「只有跟我一样(健全),才能享受一样的待遇」。不够格的「身体资本」(bodily capital),其实没有多少出路可以选择,只会造成他人的重负,成为自己和他人的悲剧,毫无生命品质可言。

而「常识」其实不都是那么「理所当然的」,诚如障碍研究(disability studies)所指出,身心障碍,如同第二性,是被社会建构出来的。因着工业化、都市化、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再加上效益主义的社会控制技术,以及医疗科技的发展,伴随着「健全身体」的文化迷思(the cultural myth of able bodied normalcy),活脱脱生产出把身心障碍归咎为个人的意识型态。

根据联合国身心障碍权利公约(The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身心障碍者为身体、精神、智力或感觉器官受到缺损(impairment),且这些损害使他们在与他人平等全面参与社会的基础上产生困难。」困难,可否全部归咎于身心障碍者个人?答案是不,缺损并不必然会导致障碍,障碍多半来自社会和文化以「常人」为模范的种种建构,「身心障碍是身心障碍者和他们在态度和环境方面遇到的各种障碍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障碍阻碍他们与其他人在平等的基础上切实全面参与社会。」因而,政府有责任,为促进平等和消除歧视,采取一切适当步骤,确保提供合理便利(reasonable accomodation),包括各种个人援助及无障碍设施等。

要杜绝仇恨犯罪,我们是该谴责暴力,但偏见也不容漠视。而教会也不例外。教会里,他人的白眼比起无法攀爬的阶梯,有时更让人感到痛苦。

有见于此,普世教会协会(WCC)在2003年出版了由「普世障碍倡议网络」(Ecumenical Disability Advocates Network,简称为EDAN)所草拟的文献〈属万众为万众的教会〉(A Church of All and for All),主张身心障碍者应获得其所在的教会与社会的接纳。随着这份文件的出版,普世教会协会敦促所有成员教会关注全球的身心障碍人权议题,并开展相关神学研究。

10多年来,由于残障神学的努力,基督宗教传统把身心障碍看作是神谴或附魔的想法,己渐渐遭到扬弃。教会开始看见,那些有缺损的人也能够对社群有所贡献,也当被接纳成为教会在世生命与见证的一份子。

在今年甫通过有关于身心障碍的文献〈活着的礼物:受呼召成为属万众为万众的教会〉(A Gift of Being: Called to Be a Church of All and for All)更进一步,肯定身心障碍是人类多样性(human diversity),在上帝的眼中也是看为好的,身心障碍者并不是次等上帝的造物,「人的生命单从它是上帝的礼物这件事实,便有其价值」,「不把别人看作是我们当中的一份子,与上帝呼召我们成为祂忠实的子民,二者相冲突。这也违背了基督的事工,就是在上帝的团契中重新修复我们。因而,教会的群体特别受呼召,要拆毁分隔『我们』和『他们』的、由偏见和恐惧筑就的高墙。」

不同于植松圣,不同于社会对身心障碍的刻板印象,教会勾勒的美丽新世界愿景不是一个没有身心障碍者的世界,而是一个没有分隔高墙的世界。

因为上帝的恩典经济(the economy of God’s grace)理应超越了生产的经济(economy of production)。人活着的价值不该根据经济的生产力,而根据他们在落实上帝创造计划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定。世上只有短暂健全身体的人,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在生命的某个阶段面临缺损。平等接纳社会中的身心障碍者,不仅对所有人都有益处,更是上帝国理想的实现。

(封面照片截自:Google Map;津久井山百合园正门)

作者简介/陈文珊
玉山神学院助理教授、女声神学工作室负责人。
自2000年便定期出版并筹办跨学科本土神学研讨会,议题涵括死刑、性别、修复式正义、障碍研究及宗教右派等课题。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赞助本文
已赞助人数:0人
已赞助金额:0元

1则评论

  1. 赞成作者社会友善、平等和接纳的呼吁,但是作者至终还是没有解开:
    身心障碍如何不等于依赖人口,
    依赖人口如何不等于悲剧,
    这种悲剧或不悲剧如何实践或彰显人生价值。
    最后,从恩典经济的角度结尾 ,是要说些什么呢?
    到底身心障碍是不是依赖人口呢?(当然不是,但是结论好像是这种意思呵)
    想帮点忙却可能帮了倒忙……
    会不会呢?

发表评论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