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曾在台北一間知名的教會聚會,那時教會的教堂雖然不高,但崇拜空間卻頗為寬敞,有美麗的彩繪玻璃,並總是按著教會節期有不同的布幔和擺設。
更令我難忘的,是教堂外有一片矮牆圍起的草地,天氣好時可以在戶外隨意坐坐,看著攀滿爬牆虎的教堂,享受都市裡難得的綠意,像個小公園一樣讓人自由來去,也和弟兄姊妹自在的交通分享。
20年過去,這樣的聚會經驗一直是我印象極為深刻的記憶;只是那生命中難忘的教堂,早已在原址被拆除新建,取而代之的是高約10層,運用大量玻璃帷幕的亮麗大樓。從街景來看,這棟大樓與周遭環境絲毫不違和,若不留心教堂頂端夜晚發亮的十字架,它就像是一棟台北街頭常見的商辦大樓,或者活脫像是一間小型百貨公司。
過去教堂前的綠地,現今被一樓室內,以一面落地玻璃牆為主的交誼大廳所取代;原本自在來去的矮牆與舊鐵門,如今是保全和24小時監控的警衛室。崇拜的主堂從過去傳統長方形空間,改成上下層半圓形的劇場設計。
其實,從許多的教會,甚至是福音機構的新建會堂和規劃案例來看,往往也採用了類似的設計元素和空間規劃。也因為這樣,這些新穎的教堂建築看起來都有某種相似性,這種相似性不像西方傳統中世紀「歌德式」、「拜占庭式」或「羅馬式」之類的建築風格,而是一種當代典型的,以功能為取向的現代建築。
從許多教會或機構的建築介紹看來,這些新教堂之所以這樣設計,最大的初衷無非是因為空間不夠、教室不夠,總希望可以在一次的崇拜時盡可能容納更多會友。顯然的,「聚會功能」往往是許多台灣教會在蓋新教堂時的首要考量。
教堂的功能
然而,正如教會並不是為了「教友」而設立,教堂也不應該只是為了滿足聚會的需求。姑且不論西方社會當前的基督信仰與教勢狀況,不可否認的,只要去過歐美旅遊的民眾,總會發現教堂一直是歐美城市或社區的中心地標。
這些教堂不只是位置顯眼,更因為它以各樣的裝飾與建築設計,向周遭的社區和鄰舍宣示上帝與人同在。教堂,不單是為了聚會,更同樣有著以不同的建築美學表達基督信仰,以及透過空間的裝飾符號、壁畫,引領信徒專注敬拜、默想基督的意涵。
此外,對以基督教文明為主體的歐美社會來說,教堂不僅只是熱心信徒主日聚會的場所,教堂四圍的綠地和廣場更是社區聯誼、社交的場所,一個自由開放的神聖空間。就算是歐美社會裡「名義上」的基督徒,在他們的生命記憶裡,故鄉的老教堂總還是扮演著從生到死的重要角色。
並不是說台灣的教會,必須仿效西方傳統基督教的風格來建築教堂,而是我們需要在規劃教堂前,多方評估,甚至想像,到底我們需要一座什麼樣的教堂?是否我們願意放棄以「人數」為中心的教堂想像?是否我們願意犧牲教堂建築的建蔽率和容積率,願意多規劃些庭院與開放空間,少些現代形式的玻璃高樓。
正如美國社會學家Richard Sennett,在其《再會吧!公共人》一書中對現代建築的觀察;雖說玻璃所構築的牆與外面的街景在視覺上是可穿透的,卻也將建築物內的活動與街道上的生活隔離開來。在這種設計觀念中,露面的美學與社會的孤立融合了起來。而這種既可見又孤立的弔詭設計,將導致公共空間的「死亡」。
這樣的「死亡」,意謂著我們不再在這樣的空間中無所事事的「待著」,對使用者而言,即便現代大樓預留了交誼大廳,但這樣的空間卻不是讓人停留或社交的,這個大廳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個「過程」和「通道」,讓人暫時在此等候,準備移動到下一個空間,一個為了容納更多聚會人數的空間。
想像一座教堂
當移動成為空間存在的目的,人們也就難以對這樣的空間產生認同和記憶。拆除老舊教堂改建現代新堂,代表著拆除了一群人過往的共同記憶。在缺乏社群、土地和文化元素的設計下,現代教堂在某種程度上無疑是以鋼筋水泥將自己從社區當中隔離出來,更何況這些建築本身,需要耗費大量的水電,好讓信徒可以有一個「舒適」的聚會空間,對於環境更是不友善。
我們應該思想,以「聚會」功能、「人數」中心為主要目的的現代建築,是否是台灣社會最需要的教堂?就算在建築上運用了諸如十字架等符號表徵,但若沒有從整體基督信仰的神學與美學想像出發,又怎能叫人從建築上辨識出這是屬於上帝的家,使人讀出信仰的故事?當現代教堂和周遭大樓沒有差別,所採用的設計元素、風格也都近似時,我們所吸引的是現代消費者?還是對基督信仰感到渴慕的尋道者?
神學家Walter Brueggemann在其中文版甫問世的舊約神學經典《土地神學》一書中曾指出:地方感其實是信仰的主要觀念。所謂地方是具有歷史意義的空間。在舊約聖經中,並不存在獨立於時間的空間,也沒有獨立於空間的時間,只存在「有故事的地方」。
我們實在需要想像一座教堂,一座真正扎根於當下土地的教堂,藉著建築向社區開放,讓鄰舍習慣在此書寫自身從搖籃到墳墓的人生故事,不管他在什麼樣的生命光景中,甚至不論他認不認識基督,他都能夠認同這個「地方」,都可以在這有形的教堂裡讀到基督藉著我們所書寫的,無形卻豐盛的生命故事。
作者簡介/游任濱
自由創作者,嘉義人,中華福音神學院基督教研究碩士(M.C.S),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候選人,嘉義鄉下小教會的平信徒。
一個喜歡閱讀、思考、對話,更用了過去5年大部分時間,陪伴孩子,用行動證明如何在忙碌的現代社會,用基督的愛教養孩子的青壯年爸爸。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