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娃的产痛谈起

6408
赞助本文

「男人有的女人也要有、男人没的女人也不要」,这句话几乎可说是激进女性主义运动最化约的原则。即使男人不需经历的生产历程,现代医学可以轻易免除令女人恐惧的产痛,但创世记所载那位「增加女人产痛」的上帝,似乎就成了男性沙文主义的共犯、阻挡女性平权的元凶了?

上帝比较不爱女人吗?产痛是女人的原罪吗?是女人勾引男人犯罪的报应吗?这样似是而非的说法,听起来很像只需袖手旁观产痛的男性本位观点。圣经真是这样说的吗?

根据创世记,罪影响人的开始,是人违背上帝的命令,吃了分别善恶树的果子,而且推卸责任,后果就是人此后非死不可。死,是终结背叛上帝的可能性,终结「不想做自己」的绝望(acedia);迈向死亡,刚好和恢复与上帝合一的关系同方向,恢复与上帝合一的关系就是「生命」。既然人背叛了上帝,上帝就将人推入「迈向回归合一」的动态;死是罪的后果,不是惩罚。

上帝对于背叛的裁决是:惩罚蛇要辛苦行走。至于人,祂让女人要辛苦生产,男人要辛苦耕种。换言之,惩罚只针对蛇。上帝咒诅蛇、咒诅土地,却没有咒诅人,面对背叛祂的人类,祂仍对人充满怜惜。
既然上帝这么爱人类,上帝为什么要增加夏娃的产痛?

且先来看爱在男人女人身上的后续效应:亚当领受上帝的爱之后,看自己的女人有了新的意义,于是给她取了一个名字叫「生命」,也就是夏娃。女人的名字,代表亚当从女人身上看见自己对生命的盼望,同时也宣告他盼望与上帝再次合一。坦白说,命名并不代表她的本质,命名也不代表男人对女人的权力宰制。

取名是为宣告,还有另一个例子,就是夏娃为大儿子取名,她不是要宰制儿子,这名字也不代表儿子的本性,而是夏娃经历产痛过后的宣告:「因为上帝的帮助,让我得了一个儿子。」可见她的初产心得并非「觉得自己好厉害」,而是在过程中经历到上帝的帮助,她的感谢与快乐,同时也显示出她与上帝之间直接、有来有往的关系。

夏娃与上帝的关系不差,并非本文的创见,40年前德国基督教畅销女作家卡氏尼慈(Marie Luise Kaschnitz,1901~1974)晚年曾写过一个短篇小说:亚当发觉自己变老以后显得很消沉,夏娃却活得充实又满足。为了帮助丈夫,夏娃跑去把守伊甸园的基路伯那边,向里面呼喊,有葡萄藤从里面丢出来,她带回家种葡萄、酿酒。

亚当喝了酒后问夏娃,为什么她每天都很快乐,难道她不知道他们正一步步迈向死亡?夏娃回答:「我知道我们会死啊,我们死了以后,我和你一起去伊甸园那边、向里面呼喊。每次有困难的时候我就往里面呼喊,天使会把好东西丢出来。」小说家点出夏娃的帮助者身分,是帮助亚当重燃对生命的盼望,充满信心地一起寻找回归上帝的路。

如果经历过产痛让夏娃与上帝的关系没有变差、反倒更好,那么,产痛是什么?

许多生过孩子的妇女都说,最痛的阶段,是在待产的最后、将婴儿推出的时刻;她们在剧痛中长久等待,直到该出力的时刻。产痛的高峰让产妇知道,什么时候该把小孩从子宫推送出来。

如此看来,产痛是小孩向妈妈传达讯息的方式。因为,胎儿的全世界就是妈妈的子宫,借由产痛,小孩向妈妈传达讯息:「我的世界变得好恐怖!我要逃离这里!」

讯息必须透过表达的媒介才能传递,而表达的方式有直接、原始的肢体碰触、发声、哭喊,还有经过转化成符号系统的语言和文字。建立或恢复一段正常的关系,是组建或重整「沟通」,让讯息有来有往。

社会学家卢曼(Niklas Luhmann,1927~1998)认为,装载了讯息的表达,必须在社会系统里才能让人理解。反过来说,社会系统也是由沟通和意义交换组成的;更进一步说,社会也会自行生成、演化出有助于全体稳定的沟通机制,人定意要自取毁灭时,则会阻断这种维系稳定的沟通机制。而推动沟通的正是「期待」。

在上帝、男人、女人组成的那个社会系统中,男人、女人联手抉择的独立行动,却以逃避负责来阻断神人关系,上帝主动的叫喊,展现祂始终主动要恢复神人之间的正常关系。

因此,或许我们能将「增加的产痛」理解为上帝的期待,祂期待女人理解祂爱的讯息,同时也能回应祂的爱。增加的未必是痛楚的强度,而是疼痛的意义。

自从人类犯罪以后,上帝也在痛苦中等待。经由产痛,夏娃和她的女儿们更能体会在痛苦中等待的上帝;她们更能体会原本合一的生命独立出去的感受,正如上帝经历人类从神人合一的关系里独立出去一样;她们也更能体会乐意放手的爱,一如出伊甸园时上帝给人的祝福;她们或许也更容易学习去和独立个体建立关系,就像上帝想方设法要恢复和谐的关系一样。既然祂已赐给女人帮助者的位置,祂相信男人会从女人身上看见生命的盼望。

祂期待女人、男人都理解:祂忍受痛苦,欣然接受、超越痛苦,才生出我们的自由,使我们免受罪的辖制。

所以,产痛并不是女人的原罪,也不是上帝给女人的惩罚,而是在痛苦中等待;产痛传达讯息,传达出上帝的期待:祂期待人理解祂的痛苦,能以独立、负责任的生命,与祂建立沟通的关系,并理解祂宽广的爱。

(封面照片来源:BFlaccus / CC BY-NC-SA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赞助本文
已赞助人数:0人
已赞助金额:0元

发表评论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