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漢》:王子復仇記之後,何去何從?

3318
贊助本文

如果是你,面對無數的過錯、別離與衝突,你會選擇燃起仇恨、寧可遺忘,還是選擇原諒?

「父親要我們猶太人與羅馬人,成為兄弟作為典範。」在羅馬帝國還昌盛的年代,猶太王子賓漢與羅馬孤兒馬薩拉原本情同手足,但兩人追求和平的方式不同,賓漢心軟加上判斷失誤,包庇主張以武力推翻羅馬統治的奮銳黨人,導致總督彼拉多遇襲。

而成為羅馬護民官的馬薩拉,在需要殺雞儆猴、宣誓效忠的壓力下,下令將賓漢一家處刑,賓漢本人則淪為奴隸。5年奴隸生涯中,賓漢一心想向馬薩拉復仇,遭遇船難倖存後,他遇上了非洲酋長伊爾德林,後者幫助他回到耶路撒冷,意圖在競技場上以賽馬車打敗馬薩拉。

乍看之下,似乎是永遠演不膩的復仇戲碼,但是《賓漢》特出之處,在於其探討的不朽主題──以原諒代替仇恨。

甫在8月18日上映的《賓漢》,根據華萊士1880年的小說《賓漢:基督的故事》改編,在1959年登上大銀幕時,不僅成為史詩經典鉅作,更囊括了11項奧斯卡大獎。片中的高潮便是著名的賽馬車場景,競技場上有來自埃及、阿拉伯、衣索比亞等地的好手,勝者獲得極大的榮譽與名聲,但輸家極有可能在激烈鬥爭中賠上性命。這不僅是個比賽,背後更有著濃厚的羅馬文化——看著你死我活的殘忍鬥爭,並以此做為娛樂。

競技場上沒有永遠的贏家。象徵羅馬榮耀、多次奪冠的馬薩拉,出乎意料地被一個猶太罪犯打敗了,總督彼拉多卻一點也不在意:「我輸了嗎?你看,他們全都變成了羅馬人。」放眼望去,整個競技場的人民全都為了血腥刺激而興奮狂暴。即使代表羅馬的選手輸了,人民對羅馬統治的怨氣有了一時的出口,但是文化上,羅馬所倡導的殘忍已經佔據了人民的心。

仇恨,只會讓自己成了跟對方同樣糟糕的人;心中充滿仇恨時,容不下其他感情的存在。

時間往前倒轉一下,當賓漢歷劫歸來與妻子以斯帖重逢,並且準備向馬薩拉復仇時,成為耶穌跟隨者的以斯帖力勸他:「你有其他的選擇,你還有我。」賓漢聽不進去,然而在順利復仇成功後,他得到了什麼?在眾人歡慶勝利時,賓漢發現他一點也不像想像中開心,反而茫然不知所措。復仇,不會帶來真正的滿足。

此時,背著十字架的耶穌正在被送往各各他的路上。賓漢認出那是曾經幫助過他的先知,於是跟著群眾一同前往刑場。「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耶穌在十字架上的一句話,深深打動賓漢的心;一場大雨,彷彿洗淨一切仇恨。

看到這裡,我想起自己最印象深刻的幾次原諒,也都是因為耶穌的十字架。無論是摯友突然避不見面,或者是情感上的被利用等等,都讓我的心受折磨了好一陣,如同賓漢淪為奴隸時的狀態一樣。怒氣與受傷使我看不清事實,但最終我意識到:我自己也不過是個時常犯錯的人,而耶穌早就在我悔改之前,為我付出原本是我應付的代價。我有什麼資格緊緊抓著別人犯的錯不放?畢竟,耶穌不只為我付上代價,也為他們付上代價。既然神都已經饒恕了我們的罪,有什麼是我們無法放下的?

在片尾,悔悟後的賓漢找到負傷的馬薩拉,向他告白:「我不能再仇恨下去。」馬薩拉一開始還不願接受,但最終,兄弟情誼還是勝過了復仇怨念。重拍經典確實吃力不討好,2016年版的《賓漢》也有著轉折匆促、情緒醞釀不夠的缺點,但即使如此,此片對角色的立體刻劃值得格外稱許,也依舊有潛力能為觀眾帶來不少體悟,讓我們看到:仇恨導致殺戮,原諒則帶來和好。

(封面照片來源:《賓漢》電影劇照。)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