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汉》:王子复仇记之后,何去何从?

3279
赞助本文

如果是你,面对无数的过错、别离与冲突,你会选择燃起仇恨、宁可遗忘,还是选择原谅?

「父亲要我们犹太人与罗马人,成为兄弟作为典范。」在罗马帝国还昌盛的年代,犹太王子宾汉与罗马孤儿马萨拉原本情同手足,但两人追求和平的方式不同,宾汉心软加上判断失误,包庇主张以武力推翻罗马统治的奋锐党人,导致总督彼拉多遇袭。

而成为罗马护民官的马萨拉,在需要杀鸡儆猴、宣誓效忠的压力下,下令将宾汉一家处刑,宾汉本人则沦为奴隶。5年奴隶生涯中,宾汉一心想向马萨拉复仇,遭遇船难幸存后,他遇上了非洲酋长伊尔德林,后者帮助他回到耶路撒冷,意图在竞技场上以赛马车打败马萨拉。

乍看之下,似乎是永远演不腻的复仇戏码,但是《宾汉》特出之处,在于其探讨的不朽主题──以原谅代替仇恨。

甫在8月18日上映的《宾汉》,根据华莱士1880年的小说《宾汉:基督的故事》改编,在1959年登上大银幕时,不仅成为史诗经典钜作,更囊括了11项奥斯卡大奖。片中的高潮便是著名的赛马车场景,竞技场上有来自埃及、阿拉伯、衣索比亚等地的好手,胜者获得极大的荣誉与名声,但输家极有可能在激烈斗争中赔上性命。这不仅是个比赛,背后更有着浓厚的罗马文化——看着你死我活的残忍斗争,并以此做为娱乐。

竞技场上没有永远的赢家。象征罗马荣耀、多次夺冠的马萨拉,出乎意料地被一个犹太罪犯打败了,总督彼拉多却一点也不在意:「我输了吗?你看,他们全都变成了罗马人。」放眼望去,整个竞技场的人民全都为了血腥刺激而兴奋狂暴。即使代表罗马的选手输了,人民对罗马统治的怨气有了一时的出口,但是文化上,罗马所倡导的残忍已经占据了人民的心。

仇恨,只会让自己成了跟对方同样糟糕的人;心中充满仇恨时,容不下其他感情的存在。

时间往前倒转一下,当宾汉历劫归来与妻子以斯帖重逢,并且准备向马萨拉复仇时,成为耶稣跟随者的以斯帖力劝他:「你有其他的选择,你还有我。」宾汉听不进去,然而在顺利复仇成功后,他得到了什么?在众人欢庆胜利时,宾汉发现他一点也不像想像中开心,反而茫然不知所措。复仇,不会带来真正的满足。

此时,背着十字架的耶稣正在被送往各各他的路上。宾汉认出那是曾经帮助过他的先知,于是跟着群众一同前往刑场。「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耶稣在十字架上的一句话,深深打动宾汉的心;一场大雨,仿佛洗净一切仇恨。

看到这里,我想起自己最印象深刻的几次原谅,也都是因为耶稣的十字架。无论是挚友突然避不见面,或者是情感上的被利用等等,都让我的心受折磨了好一阵,如同宾汉沦为奴隶时的状态一样。怒气与受伤使我看不清事实,但最终我意识到:我自己也不过是个时常犯错的人,而耶稣早就在我悔改之前,为我付出原本是我应付的代价。我有什么资格紧紧抓着别人犯的错不放?毕竟,耶稣不只为我付上代价,也为他们付上代价。既然神都已经饶恕了我们的罪,有什么是我们无法放下的?

在片尾,悔悟后的宾汉找到负伤的马萨拉,向他告白:「我不能再仇恨下去。」马萨拉一开始还不愿接受,但最终,兄弟情谊还是胜过了复仇怨念。重拍经典确实吃力不讨好,2016年版的《宾汉》也有着转折匆促、情绪酝酿不够的缺点,但即使如此,此片对角色的立体刻划值得格外称许,也依旧有潜力能为观众带来不少体悟,让我们看到:仇恨导致杀戮,原谅则带来和好。

(封面照片来源:《宾汉》电影剧照。)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赞助本文
已赞助人数:0人
已赞助金额:0元

发表评论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