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麼樂器敬拜?──習以為常系列之一

5825
贊助本文

許多台灣的禮拜堂都擺了一台鋼琴,有的還是平台鋼琴。鋼琴音域廣、音色豐富、音響可塑性高,可以為一人、數十人、數百人伴奏,也可以是獨奏樂器,鋼琴之於音樂敬拜有許多好處。問題是,在有鋼琴的教會中,有多少人懂得鋼琴應用於音樂敬拜中的特色、優勢與劣勢呢?

在不少教會中,光是要找足會彈鋼琴的司琴人手,就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了。因此,曾在教會間興起過一陣討論:可不可以聘請非基督徒鋼琴手來禮拜中司琴呢?許多基督徒認為此舉荒謬、不可行。但會友當中沒幾個會彈鋼琴的人、卻擺了一台鋼琴在禮拜堂前面,或安排鋼琴做為主要的敬拜樂器,就不荒謬嗎?

有一陣子,財力雄厚的教會流行管風琴。我曾親耳聽過一篇講道,那篇道的中心思想,就是要「激勵」該教會的會友置辦一台管風琴!一般說來,會彈管風琴的弟兄姊妹應該更稀少吧?據了解,該教會也不多,並且已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

在許多教會都有類似的現象:講壇教導要「將最好的獻上」,但衡量「最好」的量尺常常落入一些可數算的事項上——價值多少錢、有幾根管子、長多少公分;或是視覺美觀:平台鋼琴有流線型的烤漆外觀,管風琴要有閃亮亮的銅管。

由這些現象不難發現,禮拜堂中置辦這些樂器,似乎不是因為會友當中有人有這些恩賜,也不是為了音樂、音響(acoustic)上的考量,而是將這些樂器當作一種「器物的奉獻」,經常跟禮拜堂一同「獻堂」。

為了解決司琴荒的困境,各式各樣「司琴速成班」、培訓、科系,應運而生,強調短時間即可學成、趕鴨子上架。許多令人感佩的弟兄姊妹,單單為了禮拜中的音樂服事,奉獻他們生命中寶貴的一部分時間。

近20年,眾教會的音樂品味忽然間起了革命性的轉變,紛紛在鋼琴旁擺上一組爵士鼓,理由卻同樣不是出於音樂或音響上的考量,而是為了「迎合年輕世代」!不少位牧長在招徠「年輕人」時會說:「我們教會有爵士鼓喔!」言下之意是這間教會比較年輕有活力、或跟得上時代潮流。會友當中沒有人會爵士鼓就更棒了,可以藉機招攬年輕人:「來教會學爵士鼓喔!」

但樂器本不該是一般器物,它具有以音樂為訴求的功能,或通往音樂的手段;反過來說,樂器若不是以音樂考量,它就只是一件家具、一個或一組碩大的裝飾品,彰顯出我們的品味。

有人曾揶揄某間禮拜堂:「你未必找得到十字架,但你一定不會看不到整面牆的管風琴!」

就好像歌劇院得要演出歌劇才是歌劇院,並非只是做為一幢特色建築或國家門面。有人使用他「擅長」的樂器來敬拜,才是這件樂器在敬拜中該當的位置,而非吸引人來教會的手段、會友奉獻心志的證明,或妝點富麗堂皇禮拜堂的配件。

為什麼要強調「擅長」?這是不是某種完美主義的驕傲?並不是。

「擅長」是生命的展現,樂手曾花上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功夫嫻熟一件樂器,這樂器可能已改變了他小腦的功能,樂手與樂器的聯繫一如生命的連結,樂手演奏這件樂器時展現出的力道、動作與韻律,也彰顯了生命的力與美。

「要彈琴感謝上主,用弦樂歌頌祂。要向祂唱新歌;要熟練地彈,高聲地唱。」(詩篇33篇2~3節)坦白說,這些讚美的人並不是「為了要讚美耶和華」,才去學習彈琴、彈瑟,而是他們的生命經歷刻骨銘心的事件後,彈琴、彈瑟展現出來的音樂,比言語更能與內心萌發對上帝的感謝共鳴。

Judith Leysterc. 1630s
“Boy Playing a Flute” Judith Leysterc. 1630s

曾經為了音樂服事才開始去學一件樂器、令人敬佩的兄姊,只要不停滯在「司琴速成班」的急就章操作,繼續往嫻熟與擅長邁進,總有一天也能藉樂器展現出生命的力與美,使音樂與生命合而為一。

按歷代志上23章紀載,大衛王為建造聖殿所做的各樣準備工作,其中之一就是調整利未人的工作,讓4000人使用樂器、擔任頌讚上帝的事,其中至少288人是受過訓練的音樂家(歷代志上25章7節)。換句話說,這些彈奏、吹奏樂器的能手,本來就已在耶和華的集會當中了,只是要把他們找出來,放在帶領眾人敬拜的位置。

演奏音樂的能手,祂會預備;吸引人來到教會的,只能是上帝自己、只會是生命。並且,人聲也一直都是細緻、音色多元的樂器之一。

「安息日是為人而設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而設的。」(馬可福音2章27節)耶穌如此說,因為祂看重人的價值勝過事物,因此我們也能說:敬拜中的樂器是因人而設,因此樂器也因人而異;人不是為禮拜堂裡的樂器而設,因此也不該拿樂器來吸引人、讓人待在教會裡。如此,我們的安息才會純粹,我們的敬拜才會貼近心靈和誠實。

(封面照片來源:Youtube;樂手演奏伊朗古樂器Daf。)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2 意見

  1. “敬拜中的樂器是因人而設,因此樂器也因人而異;人不是為禮拜堂裡的樂器而設,因此也不該拿樂器來吸引人、讓人待在教會裡。”
    >>為什麼不能是因為看到”需要”,所以願意為了服事而去學習一項樂器?

    “近20年,眾教會的音樂品味忽然間起了革命性的轉變,紛紛在鋼琴旁擺上一組爵士鼓,理由卻同樣不是出於音樂或音響上的考量,而是為了「迎合年輕世代」!”
    >>為什麼不能看到的是~年輕人(有時候打鼓的也不一定是年輕人而已)愛主的心、熱情,用他們這個世代的方式來愛神、敬拜神?耶和華不像人看人, 人是看外貌. 耶和華是看內心.有時候我們顧著批評我們所看到的外貌、外向,反而忽略了這重要的一點,我們都不是神,神喜歡我們這顆敬拜的心就好(不管任何敬拜方式、型式),人喜不喜歡不是重點。

    • 謝謝小花的回應。1. 本文是肯定「為了服事而去學習一項樂器」的辛勞與熱心的,但從「看到需要」到「純熟」、「成為生命的一部分」是有很長的一段路需要持續不間斷的努力的,並且要努力很長一段時間,這樣樂器的演奏才會變成一種能發自內心的「表達」。當許多人的內裡被聖靈震動、觸摸時,從內在迸發出來的表達,經常也會走這樣熟悉的表達路徑,例如許多人覺得言語難以表達,而忍不住嚎啕大哭(原始的表達)一樣。所以,不是「不能」,只是還很遠。
      2. 請小花再想一下,正因為打鼓「不是年輕人的專利」,所以增設爵士鼓卻貼上「迎合年輕世代」的標籤,是沒有道理的。同樣的,爵士鼓也不是屬於「這個世代」(請問是哪個世代?)的樂器。再說,本文從頭到尾沒談到音樂是奉「展演出來的呈現」,更沒談到「聽眾喜不喜歡」的接受層面,本文旨在探問「為什麼用這些樂器」的理由,(反過來說:為什麼其他樂器不行?)如果只是要表達愛主的心和熱情,不用樂器不是也可以嗎?那為什麼是「這些」樂器、而不是「那些」樂器呢?
      人,永遠比樂器更重要。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