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與死共舞嗎?──習以為常系列之二

3278
贊助本文

語言學的研究指出,因為「死亡」是華人社會的禁忌話題,日常語言和書寫都因此衍生出幾十個影射、代稱死亡的詞語。理論上無需避談死亡的華人基督徒,卻也仍避免直接言說「死」字,而另以其他詞語指涉,例如辭世、別世、逝世、上天國、蒙主恩召、榮歸天家、榮見主面、已經不在了、去上帝那裡、去當小天使、眼睛閉閉見耶穌……等。可見華人社會避談死亡的習慣,多少仍影響著華人基督徒,尤其是台灣的基督徒。

「死亡」在台灣教會中不算是常見的話題,以死亡為題的藝術作品同樣罕見,甚至,華人社會「怕死的文化傳統」因此滲透到許多基督徒的信仰中,以為死亡是撒旦的攻擊,或是軟弱者的下場,彷彿有人以為得勝的基督徒可以不死似的。

細究起來,台灣的教會大多偏重談復活遠多於死亡,(沒有死亡哪來的復活?)暢談「得救」與「得勝」,有時竟是避談死亡的曲折進路!基督宗教數千年來累積了不少文化遺產,大多有助於更多基督徒成熟、精進,台灣的教會也已繼承了不少傳統,但關於死亡的議題,卻相對學得少。

「每個人注意!現在輪到你交帳啦!」

有個人在他愛情與事業兩頭得意之際,被喚去上帝面前交帳,因為上帝為著他長久以來的墮落心痛並憤怒,這人名叫「每個人」,意思是每個人都有和他同樣的景況,至少都得隻身去祂的審判台前交帳,只有好的德行能陪伴同行。

這是以荷蘭語寫於15世紀的宗教劇《每個人》(Elckerlijc 1495),此劇的聖經源頭來自路加福音12章16~20節:有個財主打算改建更大的倉庫來存放田產,殊不知這個糊塗人將在當夜就得交出他的生命。

《每個人》一問世即大獲好評,立刻被翻譯成英文《Everyman》在英國各地巡演,至少風行了75年,德語地區也流傳著拉丁文譯本(Homolus 1538),瑞典文版本則遲至1681年才出版,但這齣劇不斷被翻譯、演出、流傳,五個世紀以來,透過歐洲各地教堂前木板簡單搭建的舞台、或業餘或專業的演員,使雅俗共賞,讓即使文盲也能明白上帝的公義與憐憫。

《每個人》的流行並不是陳年舊事的歷史遺跡,8月31日剛結束每年舉辦的「薩爾茲堡藝術節」(Salzburger Festspiele),就是由霍夫曼斯塔(H. v. Hofmannsthal)改編的版本(鄭芳雄教授譯為《凡人》)催生,1920年至今近90年來(納粹時期停演),歷年都以此劇展開藝術節的序幕,並連演10場,即使票價不便宜,每年仍一票難求。

或許令台灣基督徒詫異的是,這齣宗教劇之所以能流行500多年,恐怕與它露骨的誠實和美學堅持脫不了關係,劇本並沒有為了傳福音、為了讓小孩與文盲也能懂、為了吸引更多人來聚會、適應本土文化或拚觀光,就稀釋上帝公義的嚴肅內容,甚至也沒有在美學要求上讓步。

人人都得死,人人都得到審判台前面對自己的罪和上帝的義怒。

這齣劇的演出與改寫經常參考的連環畫《死亡之舞》(Danse macabre),台灣基督徒對此或許頗為陌生,卻是歐洲教會幾個世紀以來用以教育死亡議題的傳統媒介之一:死亡分別向幾十個不同身分、不同年紀的人宣講,與死亡共舞象徵認罪並回歸與上帝的盟約,人人本都是罪人。

Photo credit: postaletrice / CC BY-NC-ND
《死亡之舞》;Photo credit: postaletrice / CC BY-NC-ND

《死亡之舞》在15世紀初出現在巴黎的墓園牆上,半世紀後開始出現在德國北部呂北克(Lübeck)教堂壁畫,即使在許多新教的教堂中也仍保留這些關於死亡的提醒。500年來以各類視覺藝術、文學、戲劇、音樂呈現的《死亡之舞》,多得不勝枚舉,頑固地提醒著人們:每個人都得死,你,準備好去向上帝交帳了嗎?

這些從數百年前教會流傳下來的遺產並非無關緊要,因為促成這些藝術作品脈絡的形成,其實是基督宗教的基要真理和核心價值,在講壇教導的骨幹原則之外,提供補充、解釋和進一步思考的可能性,也包括感覺和情緒的培養。

例如覺知死亡迫近時,坦白說有許多細膩的情緒與轉折,難以言明,並非僅限於怕不怕死、是否擁有死後的確據…如此簡明二分,人若能在藝術作品中找到能與心中感覺產生共鳴的表達,便能獲得支持與陪伴的感覺:原來不是我才有這種感覺,我並不奇怪,只是也走到了所有基督徒都會面臨的考驗。

台灣基督徒的教會生活,少了藝術的支持,因此也少了許多心靈的操練;但避談死亡的影響,還不只是生命不夠豐富而已。

近20年來,我們台灣基督徒常吟唱的詩歌裡,鮮少提及上帝審判與震怒的歌詞,這反映了我們基督徒對基督信仰的接受與理解,有不周延的地方,尤其偏重慈愛、寬恕與無償恩典的教導,長久以往,可能會影響我們對聖經、和對上帝的理解,使信仰變質。

以「本土文化」過濾基督宗教文化遺產的「限定繼承」,有可能影響台灣基督徒在真理上紮根,值得你我深思。

你準備好與死共舞了嗎?如果死亡在下一刻來臨,你會像「每個人」那樣驚訝、慌亂?或像他母親那樣驀然回首、在燈火闌珊處認出死亡、並欣然同往呢?

(封面照片來源:Youtube,2013年薩爾茲堡藝術節《每個人》演出;死亡是受命於上帝的天使,左為上帝,右為領命的死亡。)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1則評論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