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与死共舞吗?──习以为常系列之二

3279
赞助本文

语言学的研究指出,因为「死亡」是华人社会的禁忌话题,日常语言和书写都因此衍生出几十个影射、代称死亡的词语。理论上无需避谈死亡的华人基督徒,却也仍避免直接言说「死」字,而另以其他词语指涉,例如辞世、别世、逝世、上天国、蒙主恩召、荣归天家、荣见主面、已经不在了、去上帝那里、去当小天使、眼睛闭闭见耶稣……等。可见华人社会避谈死亡的习惯,多少仍影响着华人基督徒,尤其是台湾的基督徒。

「死亡」在台湾教会中不算是常见的话题,以死亡为题的艺术作品同样罕见,甚至,华人社会「怕死的文化传统」因此渗透到许多基督徒的信仰中,以为死亡是撒旦的攻击,或是软弱者的下场,仿佛有人以为得胜的基督徒可以不死似的。

细究起来,台湾的教会大多偏重谈复活远多于死亡,(没有死亡哪来的复活?)畅谈「得救」与「得胜」,有时竟是避谈死亡的曲折进路!基督宗教数千年来累积了不少文化遗产,大多有助于更多基督徒成熟、精进,台湾的教会也已继承了不少传统,但关于死亡的议题,却相对学得少。

「每个人注意!现在轮到你交帐啦!」

有个人在他爱情与事业两头得意之际,被唤去上帝面前交帐,因为上帝为着他长久以来的堕落心痛并愤怒,这人名叫「每个人」,意思是每个人都有和他同样的景况,至少都得只身去祂的审判台前交帐,只有好的德行能陪伴同行。

这是以荷兰语写于15世纪的宗教剧《每个人》(Elckerlijc 1495),此剧的圣经源头来自路加福音12章16~20节:有个财主打算改建更大的仓库来存放田产,殊不知这个糊涂人将在当夜就得交出他的生命。

《每个人》一问世即大获好评,立刻被翻译成英文《Everyman》在英国各地巡演,至少风行了75年,德语地区也流传着拉丁文译本(Homolus 1538),瑞典文版本则迟至1681年才出版,但这出剧不断被翻译、演出、流传,五个世纪以来,透过欧洲各地教堂前木板简单搭建的舞台、或业余或专业的演员,使雅俗共赏,让即使文盲也能明白上帝的公义与怜悯。

《每个人》的流行并不是陈年旧事的历史遗迹,8月31日刚结束每年举办的「萨尔兹堡艺术节」(Salzburger Festspiele),就是由霍夫曼斯塔(H. v. Hofmannsthal)改编的版本(郑芳雄教授译为《凡人》)催生,1920年至今近90年来(纳粹时期停演),历年都以此剧展开艺术节的序幕,并连演10场,即使票价不便宜,每年仍一票难求。

或许令台湾基督徒诧异的是,这出宗教剧之所以能流行500多年,恐怕与它露骨的诚实和美学坚持脱不了关系,剧本并没有为了传福音、为了让小孩与文盲也能懂、为了吸引更多人来聚会、适应本土文化或拼观光,就稀释上帝公义的严肃内容,甚至也没有在美学要求上让步。

人人都得死,人人都得到审判台前面对自己的罪和上帝的义怒。

这出剧的演出与改写经常参考的连环画《死亡之舞》(Danse macabre),台湾基督徒对此或许颇为陌生,却是欧洲教会几个世纪以来用以教育死亡议题的传统媒介之一:死亡分别向几十个不同身分、不同年纪的人宣讲,与死亡共舞象征认罪并回归与上帝的盟约,人人本都是罪人。

Photo credit: postaletrice / CC BY-NC-ND
《死亡之舞》;Photo credit: postaletrice / CC BY-NC-ND

《死亡之舞》在15世纪初出现在巴黎的墓园墙上,半世纪后开始出现在德国北部吕北克(Lübeck)教堂壁画,即使在许多新教的教堂中也仍保留这些关于死亡的提醒。500年来以各类视觉艺术、文学、戏剧、音乐呈现的《死亡之舞》,多得不胜枚举,顽固地提醒着人们:每个人都得死,你,准备好去向上帝交帐了吗?

这些从数百年前教会流传下来的遗产并非无关紧要,因为促成这些艺术作品脉络的形成,其实是基督宗教的基要真理和核心价值,在讲坛教导的骨干原则之外,提供补充、解释和进一步思考的可能性,也包括感觉和情绪的培养。

例如觉知死亡迫近时,坦白说有许多细腻的情绪与转折,难以言明,并非仅限于怕不怕死、是否拥有死后的确据…如此简明二分,人若能在艺术作品中找到能与心中感觉产生共鸣的表达,便能获得支持与陪伴的感觉:原来不是我才有这种感觉,我并不奇怪,只是也走到了所有基督徒都会面临的考验。

台湾基督徒的教会生活,少了艺术的支持,因此也少了许多心灵的操练;但避谈死亡的影响,还不只是生命不够丰富而已。

近20年来,我们台湾基督徒常吟唱的诗歌里,鲜少提及上帝审判与震怒的歌词,这反映了我们基督徒对基督信仰的接受与理解,有不周延的地方,尤其偏重慈爱、宽恕与无偿恩典的教导,长久以往,可能会影响我们对圣经、和对上帝的理解,使信仰变质。

以「本土文化」过滤基督宗教文化遗产的「限定继承」,有可能影响台湾基督徒在真理上扎根,值得你我深思。

你准备好与死共舞了吗?如果死亡在下一刻来临,你会像「每个人」那样惊讶、慌乱?或像他母亲那样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认出死亡、并欣然同往呢?

(封面照片来源:Youtube,2013年萨尔兹堡艺术节《每个人》演出;死亡是受命于上帝的天使,左为上帝,右为领命的死亡。)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赞助本文
已赞助人数:0人
已赞助金额:0元

1则评论

发表评论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