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对在国外留学相识相恋的青年,计画趁年底圣诞假期回台湾结婚。这对新人在国外经常到教会参加同学朋友的婚礼,很羡慕在教堂牵手走红毯,牧师证婚,接受众人祝福的感觉,喜欢教会婚礼浪漫温馨的气氛。而且双方家长都认为,基督教婚礼仪式最为简单隆重又深具意义,敲定婚礼日期后,联络地点却遇到困难。
「我们想借用教会结婚,但我们两人都不是基督徒。」新人委托一位基督徒朋友代为询问几间台北市、新北市的教会,共同点是教堂建筑外观典雅,礼拜堂空间宽敞且都回应:「教会很乐意提供婚礼场地,但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至少有一位已经受洗的基督徒或天主教徒,或者在这间教会慕道一段时间,且确定即将受洗,如果两位新人都不是基督徒,只能说声抱歉。因为教会有场地使用规定,很难破例。」
这对在国外生活多年的新人印象里,很多同学和朋友都在教会结婚,而且大多不是基督徒,教会婚礼应该不限「已经受洗的基督徒」,新人了解和尊重教会的场地使用规定,还是觉得淡淡的失望。朋友除了继续询问其他的教会外,同时建议新人,如果真的借不到教会,可以改为在宴客场所举行结婚礼拜,邀请牧师主持证婚。
「牧师会替不是基督徒,甚至其他宗教的新人证婚吗?如果没有牧师可以替我们证婚,那该怎办呢?我们也很想得到上帝的祝福,虽然我们还不是基督徒。」新人对基督徒朋友说出内心的焦虑。
新人为了达成在教堂结婚的心愿,表达可考虑受洗,可是,教会又不像寺庙随时可以进去拜拜,教堂没人带领,不知道要怎样进去!突然发现,要走进教会,原来有「门槛」的,想要受洗,也不是光靠「心灵和诚实」、「口里承认,心里相信」那么简单,各个宗派、教会有不同规定,也类似学历认证一般,在某个教会受洗,不见得在另一个教会被承认,点水礼、浸礼……每个教会的看法不同。
好不容易某个礼拜日到教会做礼拜,与参加教堂婚礼的感受又大不相同,欢迎新朋友时,让想保持低调的「新人」感到尴尬,圣经、圣诗不知从哪翻起?何时该起立坐下,唱歌到底要不要举手?对头一次走进主日礼拜的「新人」来说,光是要搞清楚这些,就很难安心做礼拜,招待人员协助「新人」的立意虽好,却难免让「新人」觉得尴尬和不好意思。
让新人伤脑筋的是信徒间说话有特别的「术语」,例如,互称「同工」,却不是「童工」,而是在教会里共同做事。「交通、分享」是聊天说话,交流互动,却不是交通路况的分享。「属灵」不是「士林」的台语发音(Sū-lîm),也不是「数零钱」的简称。听到「恩膏」,却不知道哪里有卖「恩膏」?不知道「恩膏」跟「悠悠药膏」哪个比较有效?
互道「平安」,如果觉得不平安,睡不好、不舒服,一定要回应「平安」吗,可以简单说「Hi」或「您好」吗?「阿们」到底在「阿」什么?「爱餐」不是「圣餐」,「圣餐」不是「爱餐」。「退修会」不是退休人士聚会!讲道会听到「命定」、「转化」、「翻转」、「肢体」、「重生」、「见证」、「服事」、「中保」、「异象」、「负担」、「三位一体」、「哈利路亚」……等一大堆专业名词、术语行话,比帮派黑话还要复杂,到教会做礼拜仿佛来到另一个世界。
折腾了好一阵子,这对新人决定在某个布置类似教堂的婚宴会馆举办婚礼,且不再考虑请牧师证婚。
因为,新人听说多数牧师不太愿意替非基督徒证婚,新人觉得牧师不太好相处,有一堆规矩,有架子身段,讲话深奥难懂。如果牧师又要求一定「婚姻辅导」,连新人都不太认识,究竟要怎样辅导?听说有牧师连新人之间的亲密行为也要问个清楚,「拜托,管那么多干麻!」
令新人感到困惑的是「上帝、耶稣会因为有人没洗礼而不祝福他/她们吗?即使结婚前『做』了,上帝、耶稣会惩罚我们,审判下地狱吗?耶稣不是最有爱,最包容,能够接纳所有的人吗?为何走到教会里,才觉得上帝、耶稣竟然是那么难以亲近。」
以上,是自己最近遇到事情。那对「新人」是多年好友的家人,自己担任传道师,又是好友的亲友中唯一的基督徒,我就是那个协助询问教会婚礼场地的「基督徒朋友」。
那对「新人」觉得进入教会十分困难,提醒我深刻反省,原来走出基督徒和教会的「同温层」,从「外人」的眼光来看,基督徒和教会那是另一个世界,充斥着区分圈内、圈外的「术语」、「规范」、「礼仪」等等,如同初代教会里面「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区别,而现代教会俨然也有某种「割礼」或「律法」,其运作型态又比主后一世纪保罗宣教时的初代教会,更加细致又复杂。
现代教会充斥着各种成文不成文规矩和潜规则,加上使用的语言和教会里的「术语」、「行话」,很容易分别出基督徒与非基督徒,教会应当要效法耶稣走入世界,然而,外人要进入教会,谈何容易。
保罗当年努力去除教会以犹太律法的作为信仰标准,「不再有希腊人或犹太人的区分;也不再有受割礼,不受割礼,野蛮的,未开化的,奴隶或自由人等的分别。基督就是一切,基督贯彻一切。」(歌罗西书3章11节),无论身分、背景、族群、性别,「在基督里」的每个人都是上主恩典的子民,欢迎接纳所有的人们。
但是,过了2000年,许多教会高喊「无墙的教会」 ,却有意无意间,筑起一道道无形的高墙,设置更高的门槛,让想要踏入教会的人感到望而却步!如果保罗活在今天,恐怕会觉得更加忧心和愤怒。
教会的大门究竟为谁开?愿主怜悯帮助!
(封面相片来源:Adam Jones, Ph.D. – Global Photo Archive / CC BY-SA)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我是难以想像会有人,如此不尊重宗教文化,试问,会有人到佛光山举行婚礼吗? 那边是「出家人」的地方……….
只是补充一下,佛光山是有可以按他们的仪式举行婚礼的服务
曾有人问过这样的问题:教会为什么要设门禁,不能24小时开放让人可以随时随地来祷告?这样不是给人有隔阂感吗?可以思考几个问题:
一、教会如果不设门禁,像一般的佛堂寺庙一样,随时随地可以让人24小时来祷告,就不会让人有隔阂感,愿意来到教会?(建议看看当今欧美国家的教会现况)
二、反过来想:教会如果设立了门禁,让人某些时段无法自由进出教会祷告,就会使人觉得有隔阂感而无法进入教会,人数就无法增长?
同样的逻辑,也可以拿来思考文章中点出的问题:
一、当新人想借教会结婚,希望牧师祝福,但被牧师以「非信徒未上婚姻辅导」为由婉拒,代表教会「筑起了一座高墙让人望而却步」,让人觉得有隔阂而不来教会?
二、如果反过来说,就算牧师愿意为新人祝福,从此高墙就倒下,就可以赢得了许多未信者的好感,教会人数也就可以跟着增多?
教会为需要救恩的人而开 而不是需要结婚的人而开
教会为愿意归服基督愿意认识祂的人而开 而不是只求自己祝福以自己的眼光看为神的人而开
求主怜悯 叫称为祂民下的子民 脱离世俗及新世纪思潮的影响
大部分的基督徒都会同意教会≠教堂(林前3:17)。然而教堂中可以做那些事呢?如果教堂属于教会的,身为神管家的教会就有责任决定那些事可以做那些事不可以做。教会的肢体在决定这事的时候应当考虑到罗马书 14:22-23的教导:“你所信的,你自己要在 神面前持守。人在经自己考验后认可的事上能够不自责,他就有福了。 但如果有人存着疑惑的心去吃,他就被定罪了,因为他不是出于信心。凡不是出于信心的,都是罪。”
这篇文章讲到「进教会的门槛」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保罗在哥林多前书 9:19, 22-23说:“我虽然自由,不受任何人管辖,但我自愿成为众人的奴仆,为的是要多得一些人。… 对怎么样的人,我就作怎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一些人。 我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福音的缘故,好让我与别人同享福音的好处。”我们不应该也不可以改变福音的信息但是应该考虑如何用一般人可以理解的话语与人沟通。保罗在哥林多前书 2:4-5 说:“我说的话、讲的道,都不是用智慧的话去说服人,而是用圣灵和能力来证明, 使你们的信不是凭着人的智慧,而是凭著 神的能力。”愿神帮助我们如何分享祂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