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豈是鐵板一塊?

2777
贊助本文

你對佛教的印象是什麼?

吃素、拜拜、慈悲、慈濟、回收、做環保、做功德、做好事、辦法會、化緣、敲鐘、臘八粥、點戒疤、少林寺、普渡眾生,少林36房(以上所有蒐集到的答案,都是我在辦公室問四周的學生跟同事得來的)。

那你呢?你對佛教的印象是什麼呢?

如果我跟你說一開始的佛教並沒有身穿袈裟的「出家人」,出家人還可以吃「肉」,甚至佛陀與他的弟子是可以留著一頭短髮的,他也不是在佛寺中傳法,常常席地而坐開始說法!

經過佛教史學者千年來的努力,我們大概可以窺見佛陀初創佛教(這樣的說法也不甚精確)時的景況:佛陀多在野外樹林說法,沒有廟宇殿堂,也沒有像現在的出家僧侶,當時的所謂出家,就與現代的出家大不相同。

當時也還沒出現出家剃度這樣的制度,佛陀的「削髮」,大概就只是把長髮截短,並沒有像現在的法師一樣看似斬草除根的0分頭;而佛陀的隨行弟子們當然也都沒有剃光頭髮囉!他們的衣著也並非現在看到的袈裟與三衣,他們只是穿著一般印度人的袍子,而袒露右肩的形象,也跟現在一般印度人的傳統穿著一樣,可能是為了方便多數的右撇子做事,不要被又寬又長的袖子礙手礙腳而形成,。

說到吃肉,佛陀所定的規矩也是為了適應印度當時的乞食(托缽去各家化緣求食物)生活。出家人去乞食,施主以肉供養,僧侶便隨緣食肉,施主以菜供養,僧侶便隨緣食菜,這是不能挑揀的。

而今日我們對佛教法師的形象,其實是隨著歷史逐漸形成的,甚至也隨著佛教傳往不同地方,而有不同的樣貌。在今日漢傳佛教見過哪一個出家人吃肉(當然指的是真的法師),如果有,那麼他是犯了佛教的根本五戒之「不殺生」,而根本五戒除不殺生外,尚有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有些說法指出,素食傳統是受先秦時期的孔孟思想之影響,因儒家的「仁慈」與「孝道」文化。《孟子》梁惠王上曰:「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而佛教傳入中原後,佛教的輪迴、因緣觀念與儒家觀念雜揉,而成為現今佛門不食肉的規定。

早期台灣教會的禮拜也很有趣,大家魚貫進入禮拜堂後,男生、女生各往左右轉,就位開始禮拜,有些甚至中間立一塊屏風,我想可能牧師怕講道無法吸引聽者的注意力,信徒的注意力會被異性拉走吧?當然這是玩笑話,男女之間授受不親或許才是問題。但是,今日以少有教會如此行了吧?倒是會有習慣靠最後一排就座,離牧師越遠越好。

再看一個基督教的例子好了,我們口口聲聲說相信「三位一體(Trinity)」的上帝,今日我們問身旁的基督徒,大概也都回答得出這四個字,但拿這個名詞去問使徒保羅,可能就辛苦他老人家了!通俗地說,三位一體所指的是:僅有一位獨一的神;聖父完全是神,聖子完全是神,聖靈完全是神;聖父不是聖子,聖子不是聖靈,聖靈不是聖父。這像繞口令一般的亞他拿修信經(Athanasian Creed)對三一論做了比較公認的解釋。

但早先,教父特土良可不怎麼認為,他支持的可是從屬論呢!經過了好久的辯論,一堆教父不停的絞盡腦汁,再加上在大公會議中的確定,三位一體最終成為傳統教義的一個重要部分。

其實,以上都是宗教的教義、教規都是一個動態平衡結果的軌跡。甚至,有些過去被稱為異端的思想,進入了正統當中。到今日這個震盪雖然已經漸趨穩定,但仍會有些許的改變。(再50年前,應該很少有「敬拜讚美」的禮拜吧?)這種動態的平衡呈現出了宗教做為人類文化的一環,與人群互動的真實面向。

不客氣的說,當某人宣稱某個價值是「唯一真理」時,這人口中的宗教便已一腳踏入墳墓。就像,今日若仍有教會主張黑人應與白人分離,女人不該享有投票權,我很好奇這樣的教會是否真的仍「擁有真理」?

不要害怕討論與改變,改變不是要,同時也不會挖斷你的信仰根基,而是證明這個宗教信仰仍活生生的在與時代、與我們對話。擴張疆界就在對話中展開,震盪中卻有機會更貼近上帝。如同上帝在教父的討論中真實的向我們述說,他是三位一體的真神!

(封面相片來源:Lawrence OP / CC BY-NC-ND;蘇格蘭格拉斯哥St Mungo’s Cathedral中的三位一體彩繪玻璃窗。)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1則評論

  1. 不太懂本文想要表達的宗旨?“不客氣的說,當某人宣稱某個價值是「唯一真理」時,這人口中的宗教便已一腳踏入墳墓。”
    “只有一位神”不是唯一真理嗎?“唯有耶穌的十字架能夠使人罪得赦免”不是唯一真理嗎? “除了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徒4:12)” 這不也是唯一真理嗎? 不知道作者所謂的“思辨”和“對話”指的是什麼方面?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